攝於二零二零年十月二日五時十分 |
前天,又是紅雨又是黑雨,雷電交加。天文台預報是連日多雲有雨,對中秋賞月已不存厚望。想不到,昨晚見到月亮從東面不斷飛來的雲朵中時隐時露。後來,月上中天,索性獨佔穹蒼了。十六清晨會如何?
早上五時多醒來,到陽台一看,月亮快落到西面高樓後面了,在向西流動的雲團縫隙中隐隐現現,銀光耀眼。
幾年前的中秋翌晨拍過很好的月落照片,後來總未能重拍。今天總算有不錯的機會。這很難得,因為月落與日出的時間要配合得好。月圓之時,日月天各一方,此起彼落,但每個月的時間有差別。晨光曦明、天幕漸染色彩之時,月亮在天空的位置於是不一樣,高一點低一點,影響照片的構圖。還要雲量適中,無雲,天幕蔚藍一片;有雲,色彩變幻不斷。
今天,天快亮時,月亮的位置已稍嫌偏低,雲量也稍多。「百事翻從缺陷好」,月亮其實就不完美,何必計較?能遇上這美景已不錯。
讀古典詩詞可以知道,古人與自然的關係,比今人密切得多。古人的心境隨時與四時變化交融,或境隨心轉,或矚物起興。各種自然景物,山川日月,花鳥風雲等等,都能使人感懷而成詩句。《全唐詩》有詩五萬首,大數據統計發現,出現頻率最高的十個字是:人、山、風、日、天、雲、春、花、年、月。「人」字出現了39 195 次,「月」字出現了18 932 次。
現代化,很大程度上就是城市化。人都往城市裹擠,距離山川田野遠了,距離日月風雲,竟然亦遠了。香港人很多不知道天上有沒有藍天白雲,不知道哪天月圓月缺。
中國的傳統節慶都有農耕色彩,與大自然有不同關係。對城市人來說,中秋節的最大功能可能是讓人在這一天夜裹難得的抬起頭來,看看夜空裹可有晈晈秋月,能興「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遠人之思自然更佳。
人離不開大自然,不管對城市有多依戀,心底裹都藏存着對田野山水的嚮往,在都市塵囂裹待久了,都有逃離十丈紅塵的衝動。在疫情下的香港,港人的這股衝動被強強壓抑久了。
「月色當秋夜」,何妨從中找點撫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