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4日 星期一

怎麼都對節氣變化敏感了?

我有這樣的感覺:對一年裹廿四節氣的演變,從來沒有像目前這樣清晰知道。每約兩星期,智能手機中總有不同群組的朋友一大早就給伱提個醒:今天是什麼節氣了,還會傳來若干這個節氣該吃點什麼、做點什麼以保養身體的單子,都有傳統經驗和智慧。

不久前,立秋了,傳來的訊息特別多。不由得驀然而驚:香港暑熱正盛,怎麼就立秋了?是全球氣候變化效應麼?早兩天,處暑接踵而至,訊報又紛紛傳來。這樣,廿四個節氣都沒有受虧待。如果認真看待,真能增長不少天文、曆法、民俗、保健等等知識。

電視台最近在播一套由一位洋人做主持的廿四節氣紀錄片《四季中國》,每個節氣走訪中國一處鄉鎮,展現當地慶祝某個節氣到來的民俗。我看了幾集,有點奇怪:廿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的農耕社會,到西漢大致形成,展示的主要是華北的農時變化;可是看到的從立春起的幾集,主持人走訪的都是華南的鄉鎮,包括少數民族地區。

這反映出,這個計算大自然一年節律變化的文化體系,傳播千百年之後,已深入到中國不同地區和民族去,又結合各地特色演變出不同的民俗。例如春分一集訪問的是湖南郴州市的安仁縣,當地是藥鄉,是有名的中草藥集散地。春分草茂木深,是採藥的最好的時機,於是安仁自宋朝起形成在春分前後「趕分社」的草藥交易傳統,為期七到十天,各地藥商每年到來上市集散草藥逾萬擔。

節氣成為城裹人都關注的事,主要是拜智能手機之賜。似乎又以最關心保健養生的中老年人群體對之最敏感。城市年輕人與農耕有十萬八千里距離,家居與辦公室有氣溫調節,身子又強壯,大概對日子的冷暖、乾濕不會那麼關心吧?

南北之間又有多大分別?處暑,即「出暑」,標誌着暑氣漸消,向涼爽過渡,但「秋老虎」可能發威,真正涼爽一般要到白露之後。打開中央氣象台今天(八月二十四日)的全國天氣預報圖一看,從北京 32°C 一路南下,各省省會市都在 30°C 以上,杭州、南昌高達 37°C,上海、南京、長沙 36°C,福州更高達 38°C,只有山東濟南有 27°C 的涼快。

不知道這是不是與全球氣候變化有關係,不過從中國歷史去看,中國有過多次氣溫暖化和寒化的周期,中國北方曾經比現在寒冷得多,也曾經酷熱得多。

有一點應當沒有改變,就是胡煥庸線東南與西北之間的落差。目前,這大致是30°C氣溫的分界線。這條線從東北的璦琿 (就是清朝一八五八年與俄羅斯簽定《璦琿條約》的地方)向西南延伸到雲南騰沖,中國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形沿着線陡然起落,線兩邊的地理、歷史、人文、社會至今分別巨大。最顯著的是,東南的面積佔全國43.18%,卻集聚了全國約九成四人口和九成六 GDP。

處暑之後仍要忍受秋老虎的氣熖,那是「活該」,是你選擇在中國這富裕板塊生活的應有之義。不必忍耐多久,接着白露、秋分到來,香港會有個並不怎麼分明的秋天。香港已遠離農業社會,希望也能享受到秋收之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