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中的銅鑼灣避風塘海濱 |
天后至軍器廠街的直線距離,從地圖上看頂多兩公里。我去程採取最短的路線,沿着告士打道走,只花了 35 分鐘。回程想到海邊看看,儘管知道那裹進行了多年的地鐵等工程還遠未見窮期,路不好走,去看看有什麼變化也不錯。
對行人而言,最大變化是,路更加肝腸寸斷了。
我一向認為,香港最可觀的景色在維港兩岸,無論從港島還是九龍半島走到海邊眺望,都有世界最壯麗的景觀,可觀的自然山水,可觀的人工鬼斧。若遇上晨昏霞光璀燦,天光雲影與燈火水影爭妍,更是秀色的盛宴。
在香港經濟不斷轉型下,兩岸一些佔據海邊的貨物裝卸區已陸續遷走,改建成一些供市民休憩的海邊步道。一位居住港島西陲的朋友說,已可沿西環海邊走到中環。中環也出現了沿海步行徑。
可是灣仔這一段至今未成氣候,這既有工程因素,有官僚辦事效率因素,亦有議會鬥爭因素。各種議題議而不決已是老大難,哪怕關乎民生福旨,議員為擦存在感,甚至開明車馬為反對而封殺。香港的基建多年來為此裹足難前。
儘管香港海環水繞,「親水」這概念有點陌生。你到大大小小的公園看看就知道,稍有水景的地方都給攔起來,魚池也不可親近,或許只有不多的放船池是例外。令人高興的是,規劃署的港島海岸設計引入了親水概念。
政府早在二零一五年《施政報告》中就提出,隨着維港水質改善,「維港以外,香港亦有廣闊的水域,可供推廣水上康樂體育活動和親水文化。」規劃署去年十二月九日公布「灣仔北及北角海濱城市設計研究」大綱,有了親水概念。
接近完工的「水上天后廟」 |
整個規劃中有兩個項目已在去年展開,包括會展以西的一段海濱長廊,和新灣仔碼前的一段海濱長廊。其餘的則看不到時間線。銅鑼灣避風塘可能大變身,岸邊可能有親水台階,海中的防波堤有觀景平台。一位朋友日前清晨「偷雞」從奇力島(本土舊稱是燈籠洲)遊艇會走出伸向海中的防波堤去,日後 ── 若干年後,大可以名正言順地走到海心去觀浪迎風。
規劃中有一個小項目其實快完成了。快走完避風塘海邊時,倏然見到一座小小的白色建築物,像加進了現代設計元素的中國式小亭,細看旁邊的通告才知道,這是新建的「水上天后廟」。在規劃署的規劃圖中,這個小地盤上是「未來重置天后廟廟船的選址」。可是那建築分明不在水上,也非廟船。
還維港海邊於民,無論如何都是好事,惟望天后有靈,能助早日實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