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小巫見大巫的「全球變暖」

中國黃河流域近3500年年平均溫度變化曲線圖


翻閱昨天談到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一書,重溫了一段很精彩的文字,那是對「中國黃河流域近3500年來年平均溫度變化曲線圖(據王錚、王會昌)」的注釋,長一千四百多字。關注的「全球暖化危機」的人們,都應當細心讀讀這段文字。為此,特抄寫如下:

古希臘歷史學家波希多尼(Posidonius, 約公元前135 - 約公元前 50 年)最早提出了氣候於人的性格有的重大影響的理論。這種「人種的地理」概念為現代人類學所繼承。大量人類學者認為,氣候對於每個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性的形成有決定性作用,氣候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近 3500 年來中國歷史上曾經過三個氣候溫暖濕潤時期和三次大規模的變冷。中國史學界對於這些宏觀氣候變化一直比較缺乏概念,直至20世紀30年代,才有蒙文通、王樹民指出先秦時期黃河流域氣候遠比現在溫暖。但這個粗略的論斷也僅局限於為史學家中的極少數人所知。

大量自然科學、考古學、歷史文獻證據表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即武王克商、商周政權交替時期),中國處在「仰韶暖期」,與當時全球性的「大西洋氣候期」相對應。黃河流域當時的年平均氣溫比現在高大約3。那時的夏天冬天溫差小,雨水豐沛,草木茂盛,和現在長江流域的亞熱帶氣候相當。而當時長江流域氣候則與現在珠江流域氣候相當,為熱帶雨林所覆蓋。

在氣候溫暖的時候,中國北方的游牧政權與中原農耕世界和平共處。一旦氣候變化,游牧民族的放牧出現障礙,為了不被餓死就必須南遷,與中原政權爭奪南方的草原,戰亂也由此而來。每次氣候變冷,北方游牧民族政權南部疆域的版圖都必須擴大。如果不能擴大,這些游牧民族政權就會滅亡。

中國歷史上有記綠的第一次大規模變冷發生在西周。《竹書紀年》中有公元前903年長江、漢江結冰,在今天是人們難以想象的,比我們今天概念裡「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還要嚴重得多。西周青銅器銘文中隨處可見「中國」(詳見《天文》一章關於「『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彩錦護膊」以及《雜物》一章關於「何尊」的注釋)與狄羌戎玁狁交戰的記錄。這些「侵略者」大多是北方游牧民族。

第二個寒冷期對應的是中國歷史上的魏晉南北朝,當時的年平均氣溫比現在低2- 4。這個時期出現的是「五胡亂華」之後的十六國割據局面。 

第三個冷期發生在宋元之間。經歷長時段的氣候變冷、草木凋零、糧食減產和連年瘟疫與戰爭,中國的政權達到了一個新的臨界點。在公元1234年這個臨界點,和宋代趙家王朝征戰百年的游牧民族大金國瞬間崩潰,被新興壯大的蒙古人政權消滅;而南宋的趙家王朝,也不過是在朝覆滅前荀延殘喘 。蒙古人建立的牧者王朝,隨後為中國建立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疆域版圖。

由此很多看上去奇怪的事情我們也就好理解了。周代《詩經》裡不斷歌誦黃河流域各諸候國的水稻和桑田,而《禹貢》又說,「斷髮紋身」的越人(揚州人)「島夷卉服」。稻子需要種在水田裡,雖然今天黃河流域沒多少水田,更適合乾地種麥,但西周情況則不然;因為當時的長江流域實在太熱,越人才光着膀子穿得那麼少。(卉服,指用長滿樹葉的樹枝的「衣服」。今天斯里蘭卡的 Wedda 土著人接客人時仍然穿着「卉服」。)同樣,中國的「隋唐晚期」對應於歐洲的「中世紀暖期」。那時的氣候溫暖,才有了驚人的農業豐收、經濟繁榮和政治穩定,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罕有的太平盛世。

黃河流域是中國文明的發源地之一。黃河流域中國文明所起源的仰韶、龍山文化遺址現在往往是生態環境極為惡劣的不毛之地。這給現代人常帶來不可思議的荒謬感 。其實,一直到唐代以前,現今的河西走廊戈壁灘都還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植被的大規模破壞、生態的惡化,一部分是因為歷代中國人過度的砍伐開墾,另一部分原因就是三千多年來經歷的三次大規模氣候變冷,導致了地表植被消亡的土地荒漠化。

近世全球氣候變暖,但這個變暖的升溫幅度同中國3500年來的三次大規模變冷降溫幅度相比,根本是小巫見大巫。從另一個角度說,人的命運雖然同這個星球緊密綁在一起,要滅亡卻也沒那麼容易。 

3 則留言:

  1. 元朝只是蒙古帝國分裂數個汗國之一,實際的領土不算太多吧

    回覆刪除
  2. 歷史大勢,氣候影響朝廷更替。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