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1日 星期一

跟周成龍神遊中國

中國文化之廣博深厚,從中樂可見一斑,一場音樂會,不同地方、民族風格的樂曲就可以讓你神遊大江南北。宏光國樂團昨天在香港大會堂主辦的周成龍作品音樂會「天行健,地勢坤」是為一例。

對海內外喜愛中樂的朋友來說,上海作曲家周成龍的大名當如雷貫耳。他幾十年來的創作數之不盡,很受各地中樂團歡迎,常有演奏。他的作品在地域、民族風格上跨度很大,充分利用了中國地域遼闊、文化博大而深厚的優勢而勤奮創作,佳作於是源源不斷。中國不同風格的民間音樂素材非常豐富,再加上對中國深厚文化傳統上的承傳和發掘,對創作上有心有力的人來說,面對的是取之不盡的寶庫。

昨晚的音樂會就可以聽到黃土高原上山西、陝北以嗩吶為主的樂曲,磅薄大氣中不失細膩柔情,《黃河謠》中「信天遊」一段如男女對唱的如泣如訴,直可催人淚下;分別以土家族、苗族別具風情節奏和音調的樂曲,把人帶到青翠溫潤的深山;由昆曲唱腔發展出來笛子獨奏一下子又讓人回到人文溫婉的江南去;《江戀》、《天行健》、《地勢坤》就不止讓人神遊大地,而更神思古今了。

手邊有三張名為「採風集」的 CD 系列唱片,從之一到之三,都是周成龍的作品,顧名思義是作曲家到中國各地採風而成之作,多以民謠改編而成,由不同樂器獨奏為主,有時加上人聲。據介紹,都是作曲家「到邊彊、到牧區、到山區、到農村」,「廣交朋友、博採眾長 、悉心觀察、捕捉素材、精耕細耘」的成果,展示了青海、四川、山西、遼寧、黑龍江、雲南、山東的廣袤畫面。在另一個「聽遍中國」的系列唱片中,又有周成龍用鄂倫春族、蒙古族、達斡爾族等民歌創作的作品。這些都可以感受到中國不同的風土民情。

由此想到在香港搞中樂創作的音樂素材問題。香港搞中樂創的人不少,但流傳的作品並不多。曾有人分全港十八區為題材推動創作,不見到什麼成果。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難以提煉出有香港特色的音樂語言來,讓香港人一聽而覺得親切,而不只是從作品名字上知道寫的是香港。

香港全無有代表性的音樂語言嗎?不見得,香港曾經是廣東音樂的重鎮,有過呂文成等名家,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粵劇、粵曲興旺一時,在音樂上有過很多創作,至今有廣大愛好者。到粵語流行曲興起,CantoPop 成為世界現象,可算是香港最有代表性的音樂品種。可是音樂學院出身的作曲家們似乎都不對這些垂青眼。相對之下,台灣近年湧現出大批有本土特色而得到不斷演奏的中樂作品。港台文化之相異,從兩地中樂近年的不同發展可見一斑。

朋友傳來音樂會消息,是愛樂民樂團六月十七日在西灣河文娛中心的「跨世代流行經典」音樂會,演奏的有傳統的經典如《十面埋伏》、《江河水》,但讓我感興趣的反而是一些香港電視劇金曲、懷舊老歌,如《倆忘煙水裡》、《明月千里寄相思》等,不知道會有什麼新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