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6日 星期二

檳城「世遺區」,港人多眼熟

右邊的唐樓曾是孫中山的活動基地,如今是檳城孫中山紀念館。
昨天上載了一張檳城喬治市的街頭照片,一棟英式殖民地建築與一排金字瓦頂的兩層民房並列,有朋友說就像香港戰前的西環、灣仔,又有朋友說左邊建築物像赤柱差館。

的確,這樣的建築物都是香港人眼熟的。英國人以前在熱帶、亞熱帶殖民地的政府建築物都有特定形式,英式風格中有為了適應多雨潮濕、日照猛烈的設計,香港舊灣仔差館、油麻地差館、深水埗差館等都類似,現都作為歷史建築物保留着。

照片中那種金字瓦頂的舊民房,香港以前到處可見,是華人擁擠的住所、店鋪,常住上七十二家房客。我在中環堅道一棟古老洋房大宅的宿舍住過,陽台下面是光漢台,沿山坡開闢的平台上建有兩列三層高的唐樓,陽台正對着唐樓的金字瓦頂,還可以窺見裡面廚房火水爐密集的繁忙。光漢台已闢為公園,難覓舊時光景了。

這樣的舊唐樓在香港市區絕跡了,可能在新界一些地方還會有碩果僅存。在檳城的舊城區,這樣的老房子舉目皆是,在一些街道鱗次櫛比,糅合了不同風格,而在經歷了數十年以至百年的風雨沖擦後,所有風格上的不協調都已磨洗淨盡,融為一體,成為一座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的舊城喬治市。

喬治市市政廳
喬治市是英國東印度公司一七八六年「租借」檳榔嶼島後,給開發區起的名字,喬治是當時的英皇喬治,這猶如英國人把港島上的開發區叫作維多利亞城。大馬政府曾規定地名本土化,但喬治市舊稱如故。

檳榔嶼的名稱更古老,中國明代永樂年間成書的《鄭和航海圖》上就有記載。行政上的檳城由檳榔嶼島與對岸馬來西亞半島一大片區域組成。檳榔嶼面積近三百平方公里,約近香港土地面積的三成,島上人口不到七十萬,人口密度比香港低得多。香港島只有八十平方公里,卻住上近一百三十萬人。

在當今世界上,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緩慢、滯後,可以成為「後發展優勢」,沒有發展或少發展,地方風貌就得以大片存留,澳門、上海外灘是好例子。如果政府當局有識見,加上刻意保護,經歷了長久歲月風霜的文化遺產,就得以贏來世界聲譽,讓子孫後代和世界各地遊人共同享用。

二零零八年起,喬治市的核心地帶與馬六甲一起正式列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號稱擁有馬來西亞最豐富的戰前的各種風格建築物,英式的,東南亞的,還有華人的;有政府建築物,有商業店鋪,有民用住宅,還有各種宗教的廟宇教堂,多彩多姿,共冶一爐。

受保護的世遺區兩邊環海,法例規定,區內的建築物修葺重建不得超過原有古蹟 18 米,新蓋建築物不可高過現有建築。世遺區外有個緩衝區,之外才是新開展區,那裡有五星級酒店、高級豪宅、豪華購物商場等。而在世遺區,放眼望去,幾乎盡是矮舊樓房、商鋪,有如鑽進了時光隧道,回到了幾十年前甚至百年前的歲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