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8日 星期四

到檳城該說什麼話?

這裡的招牌以中文為主
到檳城該說什麼話?同行的朋友說,說粵語。但我有點疑惑,檳城華人的主要祖籍是福建,源自廣府的華人佔少數,華人的主要用語不該是福建話嗎?

給我們作嚮導的兩位年輕朋友都是土生土長的華裔,卻真的都能說粵語,儘管不大流利。一問兩人的祖籍,一位是福建,一位的父母分別源自客家、潮州,家裡都不說粵語,而兩人都能說通行的福建話。他們的粵語主要是靠看香港電影、電視劇、聽粵語電台學來的。坐上一位的私家車,電台打開,是粵語台,看來是朋友平時習慣收聽的電台,該是吉隆坡的電台吧,吉隆坡華人主要說粵語。節目主持人在訪問香港一位藝員,粵語對答,間場播的也是粵語流行曲,是譚詠麟、張學友的歌,懷舊的歌聲很吻合檳城濃郁的往日感覺。

四天遊最後一天的早上,同行的朋友說想試試當地的肉骨茶,於是給帶到檳島北面海邊一座現代化大廈庭院的露天食肆去,是一個肉骨茶專門店,伴着我們吃肉骨茶早餐的是國語老歌《往事只能回味》。

這是城區最大的中文字
在當地,這該說是華語歌,本地人口中的「國語」是馬來語。兩位當地朋友說,他們的用語很混雜,有時會說錯,例如是到陌生人說起馬來語,誰知道對方是華人,只不過膚色較黑。若求保險,說英語好了,在較年輕一輩中,英語通行。

當地華人操各種方言,溝通不便,於是基於台灣國語和中國大陸普通語的華語成為華人的共同語,英語稱之為 Mangdarin、Mangnese,或叫大馬華語、大馬中文,與新加坡的華語接近,但由於各受當地不同語言的影響,口音、用語都有差別。當地華人在小學學的是華文、華語,寫簡體字,學漢語拼音,但在實際應用中,口語沒有翹舌音、兒化韻、輕聲,加上地方化的口音、詞匯,於是自成一格。

那天去參觀獲列入聯合國文化遺產的華人建築「龍山堂」,遇到當地六七位大學生在做作業,接受了他們的錄像訪問,對答的是華語。他們屬不同族裔,華人為多。

當地華人到了中學,學的是「國語」馬來語,而到了大學,則英語為主。檳城的年輕人都會說福建話,在家裡會學到父母的不同方言,於是都能聽、說幾種語言。不過,如不特別用功,就會「周身刀,冇把利」(身上刀子多,卻沒有一柄是鋒利的)。

馬來西亞為加強「國語」的地位,有相應的政策,例如店鋪招牌要以馬來文為主,不過執行似乎不嚴格,華人店鋪很多強調中文。朋友在當地的美資電子企業工作,工作上通用英文,只在與政府部門文件往來時才用馬來文。路上見到,很多告示用的是英文。

在馬來西亞,種族關係始終是敏感議題。日前,華裔財政部長林冠英用包括中文的三種語言發新聞稿,就招來「不尊重馬來語的國語地位」的批評。他反駁說,「學習和使用華語/母語」是憲法賦予的基本權力,日後為了讓中文傳媒準確掌握資訊,必要時會繼續發布中文翻譯稿。

給我們導遊的兩位年輕人在語言學習都很自覺,一位對中文寫作很有興趣,常用詩句來抒發生活感想;一位在行程中一再利用機會,讓我們幫助糾正粵語的發音。

在檳城,與華人接觸,粵語看來真通行,粵語借助電影、電視、電台在當地流傳很廣泛。只是香港影視傳媒在走下坡,影響力下降,粵語對更年輕一輩可能就不再那麼強勢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