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讀到一篇文章:Are You a Holistic or a Specific Thinker? 是在哈佛商業評論 (Harward Business Review) 讀到的。作者 Erin Meyer 是歐洲商業研究院 (INSEAD) 的教授,主持其中的「跨邊界跨文化之領導」教學。這家商學院號稱為「為世界而設的商學院」,提供的是碩士博士課程,在英國《金融時報》去年的商學院排行榜上排名第一。
作者從一堂研討課談到文章題目所說的兩種思維方式,即 holistic thinking 與 specific thinking。前者傾向於全局、全貌、整體、宏觀,可稱作「森林式思維」或「整體式思維」。後者傾向於局部、專一、具體、微觀,不妨說是「樹木式思維」或「專善式思維」。
作者在巴黎就怎樣與歐洲人一起有效工作,給一批中國 CEO 學員上課。在提出一個工作團隊面臨意見衝突的個案後,她提問:團隊領袖面對這樣的衝突該怎麼應變?
一位在匈牙利工作了兩年的學員發言:對我們來說,一個重大的挑戰是互相信任,匈牙利人不像我們在中國那樣邊工作邊建立個人關係。
作者有點糊塗,怎麼答非所問了,我問的是「意見衝突」,不是「互相信任」問題啊?發言的學員接着侃侃而談自己在匈牙利的工作,講互相信任、等級制度等等。幾他學員專心地聽,繼而各自發表意見,可是都不涉作者提出的「衝突」主題。
第一位發言的學員最後總結:如果團隊領袖在會議室之外多花點時間讓隊員建立關係,當遇到意見對立就好辦了。
作者在整個下午的課中發現,所有中國學員的回答都有同樣的模式,就是圍繞周邊問題講幾分鐘,才回到要點上去。
作者從中歸納:這顯示了東方與西方在文化準則上的關鍵差異;當然每一種東西方文化不一樣,但這差異是基本的。
她引證了美日心理學家 Richard E. Nisbett 與 Takahiko Masuda 一個著名的實驗,其中發現美國與日本的受測者在觀看一幀魚缸圖片後,對圖片的描述不一樣,大致就是重點在全局還是局部,是看到魚缸全貌還是看到魚的特點。《筆下留情》多年前也介紹過這項實驗的發現。
她後來在對不同國家學員的面試中,也發現不同國家、地區學員這樣的東西方思維模式差異。
香港中西交匯,這種差異是常見的,例如寫姓名、日期、地址,中式西式都不一樣,中式從大到小,即從森林到樹木,從全局到局部;西式從小到大,整個反過來。
中美貿易戰的鑼鼓打響,熱鬧得緊,對比一下雙方的叫陣和架勢,亦可見這樣的根本區別。區別不僅在於眼中看到森林還是看到樹木,還在看得遠和近。中國的布局到了本世紀中期,美國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