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鶴:《自我完善》 |
多年前就到公園欣賞過這作品。潘鶴的創作以寫實為主,對人物神情與姿態刻劃細緻精到,但最打動人的,是特定情境的一刻中人物情與境的交融,既寫實又浪漫。
日前到蓮花山公園拍桃花,走了兩小時後,又到了雕像前 ,坐在石凳上歇歇腳,喝喝水,啃掉帶去麵包。端祥着在這座為了完善自我、不斷敲鑿了多少個日日夜夜的雕像,仍然「心有戚戚焉」。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自我完善可以說只能是過程,而沒有能夠抵達的終極目標。雕像若有一天掙脫岩石的束縛,也不該是自我完善的終結。關鍵是能不能找到需要完善、可以完善的地方,讓過程持續下去
自我完善的空間是一定有的。即使像剛去世李敖那樣狂傲的人,可以自視天下第一,可以「無人不罵」,但他同時說「無書不讀」,意味着知道有所不知,也就可以有所改進。
一定也有人找不到完善空間的,就有如採礦,在一個地方把富礦採成貧礦了,沒有繼續開掘的價值。但也可能是,礦其實沒有真貧,而只是沒有更好的技術作更深入的開採而已。例如油葉岩過去不值得開採,到開發出新技術,就有開採價值了,美國因而扭轉能源地位。
若轉換一個新礦,或轉換一個新的開拓領域,可以完善的空間就更大。所有生物都是在各種刺激、誘因下成長的,有的刺激、誘因被動,有的主動。大概越高級的生物越會主動尋求有助成長的因素。
不久前讀到一句話:「無奮鬥,不青春。」意思大而化之,可能是說奮鬥過的青春才叫真正的青春;也可能是說,你不奮鬥就青春不再;而保持奮發向上的鬥心,則可葆青春。各自理解,各自表述好了,什麼叫青春就因人而異。
相同的是,青春意味着旺盛之氣。此氣,不必限於年華。
不老,至今是人類的夢想。今天就在 BBC 讀到西方有人認真研究不老之法,認為年老是一種病,有病,豈能不醫?
若把相對年輕視作青春,則青春確實可以永葆。昨天比今天青春,今天又比明天青春。要保持青春,好好過好每一天吧。
昨天給朋友寫字之後,邊添水浣筆,邊繼續書寫,寫了「無奮鬥,不青春」。放到「臉書」上,有朋友說,現在才知道這句話會不會太遲了。我戲筆回應:
舊年是青春,
只因你今年回首。
今年亦青春,
不信明年再回眸。
青春不斷逝去,
青春不斷在前頭。
人生永遠不會太遲,
青春永遠在手,
只要沒有放棄奮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