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3日 星期二

從兩個救護小故事說起

香港消防處的救護電單車
日前在春茗飯桌上聽朋友說了兩個小故事,都與緊急救護有關。

朋友愛打羽毛球,一次與球友練習時,球友跌倒,肉眼可見,手腕骨折。主要情節卻發生在緊急送院之後。這位球友竟然把帶手機遺留在家裡了,至親家人又不在港,而依賴手機慣了,其他親友的電話號碼都記不起來。苦思苦想之後,他想起了姐姐的電話,朋友代他致電,一句「你弟弟正在醫院」就招來質疑,被指是電話騙徒,被斷線。朋友如是者多番致電解釋,才取得信任。故事旨在說明,電話騙案不斷發生後,大家都提高了警覺性,減少了金錢損失,但彼此的信任大幅下降了。對於社會來說,這是電話騙案帶來的最重大破壞。

第二個故事也發生在羽毛球場。一位球友突然不適,球友中有兩位消防員,有急救常識,判斷可能中風了,於是緊急召喚救護車,並說明患者情況。救護車很快到達 ── 先來的是急救電單車,救護員在現場進行了緊急處理,再由大型救護車把患者送醫院。

朋友忠告,遇到類似情況求助時,要把患者的情況說清楚,以便得到更迅捷的電單車救護服務,爭取急救的黃金時間。對於中風,搶救的黃金時間有各種說法,一小時、三小時、四點五小時,不管怎樣,越快越好。

香港救護服務由消防處等四個機構提供,消防處的救護車,除較大型的「平治」,有由中型房車改裝的「快速應變急救車」,還有更輕盈的救護電單車,都配備急救必需器材,救護人員可進行心肺復甦法、心臟去纖震法、靜脈 / 肌肉注射治療、及使用選定的葯物為傷病者提供入院前緊急服務。

我有過幾次召換救護車的經驗。多年前,住在半山一幢三層高的戰前舊樓,一位鄰居在清晨突然抽搐昏迷,他的家人手足無措而求助。我也緊張,只能打電話報警。還未緩過神來,已聽到樓下有呼喚聲,警察先到了,救護車接着也到來。我第一次坐上救護車,陪伴鄰居去醫院。清晨的街道很寧靜,救護車不響號,倍讓人安心,很快就到了醫院。

另一次,在葵芳一個新鴻基商場的酒樓飲茶時,一位八九十歲的老人家突然不適。緊急召喚救護車後,扶着老人家到樓下仍困難。向商場求助,獲提供輪椅,職員並協助指示最佳路徑穿過迷宮似的商場。到了停車處,救護車已在等候了。老人家原來是膽管發炎,得到及時留醫治療。

還有一次,我獨自在家中,不小心撞得天靈蓋頭破血流。我強撐着打九九九報警,然後坐下等待。不幾分鐘,救護車就到了,快得讓我懷疑是我家對面的消防局派來的。

世界很多地方的救護車服務要收費,香港則是免費的。據統計,香港的救護車二零一六年出動 773 322 次,不到十人有一次服務。我不知道這算不算頻繁,可以肯定的是,這有助香港成為世界最長夀的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