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5日 星期四

白宮大戲:不夠格總統主演

對小說情節,有「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之說。合乎故事中事與人之常理,而發展又讓人意想不到,乍驚乍喜,這樣的小說或戲劇就好看。

白宮一年多來一幕又一幕的實況戲劇,就有這樣的效果,《紙牌屋》之類美國官場影視劇的編劇,也杜撰不出來。

隔着半個地球看戲,如隔岸觀火,感受不到火力焦灼,笑罵隨意。花旗那邊,人們的感受定不一樣。記得特朗普出乎大部分人──主要是美國以外的──當選時,有朋友引述那邊親戚的話說,「我知道全世界都在嘲笑我們」。那不過是大戲的序幕,此後的發展,更加高潮迭起。

這不,特朗譜彈指間打出一條短短的「推特」,就把遠在非洲訪問、還病倒了國務卿蒂勒森炒了。

這樣一位總統,如大鬧天宮的孫悟空, 蔑視一切成規,愛怎麼做便怎麼做。對於革除某些根深柢固的陋習,不破不立,不妨借助這種敢作敢為。但這需要非常巧妙的操控,總不能打死闖倉庫裡的老鼠,也把倉庫的寶貝都打個粉碎吧?

眼前似乎就是這麼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局面。蒂勒森也真為難,一上任,老闆就要把國務院的經費消減三成,要撤銷二千多個外交職位。一年多了,仍有 48 個美國大使館沒有大使,23個助理國務卿中只有一個獲得正式任命。連正值多事之秋的韓國,也沒有大使到任。去年年底,特朗普提名一位韓裔填補空缺,以為可以趕在平昌冬奧前上任,結果又告吹了,因為這位韓裔的政見不合特朗普的胃口 。

大概有不少人對這現象有啞子吃黃蓮之苦。既然特朗普是民主程序正確之下產生的,有何話好說?至於代價,不管多大,都是「必要之惡」,無話可說。

有些惡難以量化,難以捉摸,付出了就付出了。有些惡卻是實實在在,例如戰場上的犠牲。

美國一本新書從戰爭的側面談到這方面問題,這是 Harlan Ullman 的 「Anatomy of Failure: Why America loses every war it starts」(《剖析失败:為何美國發起的每一場戰爭都以失敗告終》。 英國《金融時報》一篇書評認為,作者是回答這個問題的適當人選。他作為華盛頓受尊敬的軍事戰略家,有越戰實戰經驗;美國二零零三年牽頭入侵伊拉克時,造成毀滅性打擊的「震懾」戰略(shock and awe),就是他提出的。

對於美國屢戰屢敗,烏爾曼提供了三個解釋。首先,美國一直選不出夠格的總統;第二,他們總犯戰略性錯誤;第三,對敵人的文化缺乏了解,「這是他筆鋒最尖銳的地方」。

為什麼在很多人心目中最好的選舉制度總是選不出夠格的總統?這真值得深思。

中華文化中有民意、民心之說。民意 (public opinion) 很好理解,選舉一般都反映民意。民心卻是西方不了解的,是人民深層的意願,英語缺乏民心的對應詞。

民意恆變,民心恆定。依民意選出來的,看似備受擁戴;一旦過了一百天的密月期,就讓人看出不夠格了,民意變了,民心在說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