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6日 星期五

環境:向「美麗中國」逆轉

空氣污染有個好處,就是造就一輪紅日。
中國改革開放 40 年的成就,用「震驚世界」來形容並不為過。可是也有不少為人詬病的地方,譬如環境污染,天上地下水底都受到毒害。

種種環境污染、破壞觸目驚心,讓人心痛。但我多年來保持樂觀,主要因為,我不相信中國的治國精英會那麼蠢,看不看你與我都看到的問題。問題一時解決不了,非不為也,是不能也。到了某個階段,一定有所作為,能有作為。

美國已故經濟學家西蒙.庫茲納茨 (Simon Kuznets) 研究經濟發展與環境的關係後,畫出一條倒U型曲線,稱為環境曲線(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顯示一個地方的環境會因為經濟發展而受到破壞,但到了某一個程度,就會慢慢逆轉。

看一看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就知道,對環境的破壞是過程中無法避免的「惡」。歐洲《苦海孤雛》年代的情境距離太遠就不說了,日本戰後經濟起飛時的嚴重環境問題,應當是不少人的記憶。五十與六十年代先後發生過的水俁病 (水銀中毒),曾經是世界關注的新聞。其中一個重災區是如今很多港人去旅遊的新澙。

香港的製造業八十年代北遷,把污染輸出到珠三角去。奇怪的是很多香港人把這些記憶像粉筆字一樣抹掉了。好在那時大量興建的工廠大廈還在,只不過周圍已看不到滾滾黑煙,嗅不到刺鼻氣味。荃灣附近的溪澗要麼已斷流,要麼也在風雨洗擦下,脫去印染廠造成的烏黑。

發達國家隨着經濟發展,會產業升級,向高端發展,而把低端產業、技術轉移到後發展地區去,都勞力需求大、能源效益低、排放污染重。後發展地區缺乏資本和技術,但有人力成本低廉的優勢,即使知道轉移而來的產業有污染,也只好接受,但求盡快積累資金和技術,過渡到另一發展階段。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Thomas Friedman 在提倡綠色革命的《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一書中說了一句公道話:「我們已經飽食大自然的『山珍海味』,只留下『殘羹冷炙』給中國人,卻指責他們貪吃,這在他們眼裡一定厚顏無恥。」

他希望中國可以戰勝污染,但更希望美國先贏,「在未來偉大的全球工業──清潔電力中戰勝他們 (中國人)」,就好像當年在太空競賽中打敗蘇聯一樣。

可是特朗普在美國上台而倒行逆施,中國則決心要建設「美麗中國」,他大概不敢樂觀了。

《紐約時報》日前有一篇報道:Four Years After Declaring War on Pollution, China Is Winning (中國向空氣污染宣戰四年後,贏了)。記者通過自己匯集的數據,發現北京的PM2.5濃度下降了35%,石家莊下降了39%,2015 年被稱為中國污染最嚴重城市的保定降低了38%。

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的研究則表明,根據從中國 204 個縣獲得的數據推算,如果空氣污染指數持續下降,中國居民的平均壽命將延長2.4年。

據庫茲納茨環境曲線,一個地方的人均生產總值到了五千美元,環境就會得到重視而好轉。中國二零一七年的人均收入已達 9460 美元。腰間錢多了就要活得好,是人的天性。「美麗中國」因而是民心所向。

1 則留言:

  1. 老實說講,真係完全想像唔到,一年就可以治理到咁的程度,中央集權的好處,正正係咁。

    https://mobile.nytimes.com/2018/03/12/upshot/china-pollution-environment-longer.html

    但係,希望唔好忽視原文提過,過火的問題,毛主席在位時其中最大的問題,正係地方官過份解讀政策,結果生產受影響⋯⋯
    https://www.nytimes.com/2018/01/14/opinion/china-environmental-policies-wrong.html

    無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