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4日 星期三

阿爺廚房:匠人高手亮相驚四座

日前,與一位年輕醫生閑話,談到香港坊間一個熱門話題:阿爺廚房。這位醫生不愛煮食,不會下廚,頂多愛吃美食,而竟然也看這個由電視台不久前推出的烹飪新節目,且對下廚的李家鼎展示的煮食功夫細節津津樂道,讓我很驚訝。

我不怎麼看電視,以前下班之後要鬆弛一下,會看看電視,如體育節目、資訊節目等。退休之後看電視反而少了,一是所訂的有線電線已沒有英超、西甲足球可看,二是自己掌握的時間多了之下反而毋須如洋人所說的要「殺死時間」(to kill time,消磨時間),而為自己喜愛做的事情忙不過來。電視台可看的節目似乎也少了,都愛在「飲食男女」上玩花樣,娛樂化飲食節目氾濫。

找一向以打功夫知名的老藝員李家鼎做飲食節目能有多少看頭? 我很懷疑,也不感興趣。聽到那位醫生的繪形繪聲,又聽到家人和其他朋友興致勃勃的議論,我也抽空看一下,還翻看了一些舊節目。果然有看頭,李家鼎的真功夫,不限於拳腳,還在砧板、灶頭上。

我也有煮食經驗。我十歲左右的時候,父親與多名同鄉一起合伙開過茶餐廳,只有一年多便「執笠」(結業)了。期間,我住在茶餐廳內,常站在廚房門口看師傅運刀掌勺,看水吧師傅沖調飲品。後來父親打工去,我與大哥一日三餐要自理,煮食不成問題。有了家庭後,有段日子要下廚,為了「提升廚藝」,每天邊看方太的節目邊做筆記,學做煙薰倉魚、檸檬雞翼等菜色。這其實都不過是皮毛功夫,不過從中知道,任何東西、手藝,只要能鑽進去,都可找到廣闊天扡,誇張一點說是小宇宙,用老話說是行行出狀元。飲食作為一個行業,最大的特點是永遠有市場需求,不會如某些行業一樣會因為社會、科技進步而被淘汰,因為人總要吃飯。人的味蕾在自小培養下留存着難以磨滅的慣性,可能至死不變,要不斷尋求舊時風味。久已夫難覓的風味一旦重現,可能反成新潮了。

李家鼎做的是傳統的廣東菜。他已到古稀之年,廚房功夫據說是不到十歲時就在做酒樓的父親的鞭策下練就的,其中包括最為觀眾樂道的砧板上刀功。他只用一柄傳統的中式廚刀──文武刀。這種廚刀厚薄、重量適中,若功夫到家,可做剁、拍、切、片等粗活細活,傳統中菜大廚最常用。李家鼎用這種看似笨重的大刀展示了不同的刀功,各種細活都用它。在其中一集,他拿這大刀給小小的馬蒂 (薺荸) 削皮,真箇舉重若輕。

他用的砧板也懷舊,是以松木做的傳統厚砧板,剁起食材,聲響悶厚。以前每到煮飯時刻,左鄰右里會有這種聲音傳來。如今,這大概只能在街市豬肉檔聽到,剁肉這工序多由機器代勞了。李白有詩句曰:「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松木砧板的剁肉聲與搗衣聲,在香港都絕響了。

李家鼎的廚藝讓人想到「匠人精神」。手藝高超的匠人各地都有,日本、德國、中國都不少,香港一樣有。他們相同的是,自小在一個行當中刻苦磨練。這未必是自願的,相當多是被逼的,很多是童工,可能因為家貧,可能因為家道淵源,必定都受到師傅的嚴格管教。抵受不住會退出,受得了的堅持下去,直到從中找到樂趣,那怕是苦中作樂。香港功夫片曾輝煌一時,其中的巨星如洪金寶、成龍等都是這麼在師傅的棍棒下磨練成材的。如今,環境改善,不再有童工,而匠人亦罕有。偶有「隱世」高手出手亮相,即技驚四座,如李家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