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4日 星期三

華山育華夏,王氣已東移

從華山北峰望西峰
中國風光名勝,往往有豐富的人文內涵,除了可以飽覽自然風景,也可得到人文啟迪。在這方面,華山堪稱勝蹟。論風光景物,華山可能不若遊罷歸來不看嶽之黃山誘人;論名氣地位,華山或亦不及屢獲封禪的泰山崇高。可是深入一點了解,會為華山對中華文明史的煊赫貢獻肅然起敬。

華山之為「華」山,有深義焉。中國第一部關於水系的專著《水經》(成書於晉漢之間)述及渭水時說到,華山「高五千仞,削成四方,遠而望之,又若花狀。」「花」與「華」古時相通,「華山」也就是「花山」。

陝西歷史博物館
據已故國學大師章太炎等學者的考證:華夏民族形成於「華山之周」,把所居之地稱為「華」;中華之「華」實取自華山。章太炎著有《中華民國解》。魯迅認為,中華民國之名,實出自此。至於華夏之「夏」,章太炎認為取自夏水;華是國名,夏是族名。另有學者從語言學角度說,在上古漢語中,「華」與「夏」音同或音近 ,大約讀如 ka 音;所以在指稱民族時,「華」與「夏」經常通用,「諸夏」可作「諸華」,「中夏」可作「中華」。兩者連用就是「華夏」;後來「夏」不常用,習慣了用「中華」。(據張玉梅、李柏令之《漢字漢語與中國文化》。)只是,華人多已不知道中華與華山的關係了。從當今的中國地圖可見,華山仍位於中國版圖的正中央,古時之「中華山」名,至今不失其義。

西安有個非常值得遊覽的地方:陝西歷史博物館。這是一九九一年落成的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國家級博物館,以唐風建築群風格建造,與奏兵馬俑博物館相似。與周邊許多華麗誇張的旅遊建築相比,博物館顯得雄渾莊重,大氣澟然。博物館的常設展覽把重點放在秦漢唐(隋),單是第一至第三展廳展出的這三個王朝文物,可觀已可想見。還有一個非常珍貴的「唐代壁畫珍品展」,是為了保存從章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等剝下的壁畫專門建設的展館。博物館免費開放,但壁畫館得收費三百元。這高門檻顯然是為了「趕客」,以防人流洶湧有損珍貴展品。你若年滿65歲,則可獲免費優待。

「唐代遺寶」展示的俏色玉雕獸首杯,是唐代同類作品
的孤例。
另有兩個特展值得參觀,一是「大唐遺寶」展,展出三百餘件唐代工藝珍寶,都是七十年代在地下兩個罈子中掘出而至今才第一次展示的,展品之名貴精美令人咋舌。另一是「黃帝文化尋蹤展」。陝西近年兩項分別列入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在此得到展覽介紹,這就是楊官寨、石峁的考古發現。

黃帝至今是一個朦朧而偉大的符号,被尊為是中華不同民族的共同始祖。有關的傳說不少,但可供研究的實物則稀少。這兩項考古發現展示了約六千年前鴻蒙初開年代的文明成就,包括彩陶、玉器、城基等。其中的文化涵義,至今在研究和爭論。有學者猜測,這裡發現了黃帝的都城。

這遠遠未能有定論,可是可以肯定,以西安為中心的八百里秦川和周邊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搖籃,西安直至千餘年前的唐朝是中國的國都。此後,隨着人口增加、經濟發展、氣候變化、不同民族力量的對比改變,中國的重心東移,西安的歷史地位也改變了。趙匡胤建立宋朝後,曾有意建都長安(西安),這未能成功,「王氣」自此不再留戀西北高原,而如黃河東去。中共曾以陝西延安為「紅都」,最終亦把權力中心東移到北京。

遊華山、西安回來,再讀黃仁宇的大歷史觀文章,對中華文明仿佛有了新觀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