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的優勢。維園的藍花楹(藍影樹)還在開花, 鳳凰木(紅影樹)的花潮又到了。 |
這確有道理,香港的確有不少不足之處,七百三十多萬人口擠在一千一百平方公里面積之中約四分之一的土地上生活,那世界上數一數二的人口密度就十分嚇人。假若住慣了美加等地小城市小鄉鎮,一旦飛到香港,街道上洶湧的人流、喧嘩的聲浪就足夠讓人血壓上升、神經緊張。日前聞說,一位從夏威夷前來度假的女士,就非常不適應,就餐非飲可樂不可,其他都不敢飲(也為了少去廁所),吃得也小心翼翼;憋了幾天之後,病倒了。
高度密集是香港的劣勢。可是從另一角度看,也正是香港的巨大優勢。資源高度集中運用,帶來極大的方便。外地來客只要懂得利用這優勢,就如水得水,甚至樂而忘返;而在這生活慣了的人,則可能如不知道空氣存在一樣,對這優勢麻木了。
不久前與一位測量師到江南旅行,途中見到不少在城郊或耕地包圍中冒起的居民點,都有錯落的大樓,相信可以住上不少居民。測量師朋友說,這是從香港學來的發展模式,就是集中資源,把生活設施建在一起,方便居民之餘,減少交通等硬件建設。這些,在香港習以為常了,要吃點什麼、買點什麼、辦點什麼,在所居住的社區、屋苑、甚至到樓下的街道、商場就「搞掂」。
這發展模式顯然與美加等國家不同。自從美國大量生產家用轎車以來,城市住屋規劃就平面向外無限鋪開,道路如神經網絡無限伸延。這推動了汽車工業發展,也帶動了其他行業,公共交通則初時受遏制,到後來就根本無法滿足高度分散居住的居民需要。其他公共設施亦只能安排在有限的交通節點上興建。這樣無車不行的模式,生活慣了,或許不覺得太不方便,但是資源浪費、不可持續則是肯定的。
在世界越來越關心環境保護之下,香港的模式相對來說對環境更有利。香港的人均汽車擁有量比周邊城市低很多。從環境角度去衡量,這不是落後,而是先進。公共交通則高度發展,彌補了「落後」之不足。
如果你盯着美國的大車、大屋去比較,一定會覺得香港不如人。倒是借「外來和尚」的眼睛,可以多看到香港過人之處。在他們眼中,香港美食吃之不盡,各種商品琳瑯滿目購之不盡,在登機的最後一刻也非要作最後的「掃街」衝刺不可。他們真懂得利用香港的高度便利。
人是非常不理性的動物,你習慣了某種心理、思維模式,會不自覺地有所依賴,盡往單方靠攏。我在手機的通訊中用一個剪影作身分標誌,圖象呈圓形,頭像藍色,背影黃色。日前一位朋友問道,你怎麼變作嫦娥了?我莫名其妙,後來才明白其中奧妙:我眼中見到的是藍色頭像,朋友卻看到一輪像檸檬的月兒。心理學上有很多這樣的測試圖象,都是黑白的,有人只會看到美女,有人只會看到野獸,等等。對於香港以至所有事物,都可能有這樣的心理偏見,就如對半杯水,要麼總執着於半空,要麼總執着於半滿。
其實即使是「空」,也不必以為是「無」。在中華文化中,「空」也是「有」。譬如國畫中大片大片的留白,書法中似斷似連的飛白、牽絲,都大有妙韻,大有文章。
香港的明天,每個香港人都有責任。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