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0日 星期五

尋找生活的「環中」

「得其環中  以應無窮」
昨天的〈香港,從劣勢中發展出優勢〉一文,在文末扯到了「留白」、「空與無」去了。這引起一位朋友的興趣,朋友從自己退休後的生活中談到點滴有關體驗,很值得玩味。

朋友說到,一次到港島行山,叢林茂密如原始森林,耳際卻隐約傳來車來車往聲,原來沒多遠就是馬路;一次到一個公共屋邨去,屋邨外喧鬧不堪、塵土飛揚,屋邨內到處是花草樹木,有人下棋、踱步、聊天,生活節奏比公屋外慢得多;鬧市中的寺廟內外,也是寧靜與嘈雜的兩個世界。朋友因而體會到,在擠逼的香港生活,安靜,不論是有意識地追求,或無意中遇到,都是生活的趣味。

朋友進而認為,畫家留白,是想觀畫者能有繁囂與寧静、混沌與整齊、濁亂與清新的對比,所以不是「無」。

退出職場的緊張後,能夠從節奏放慢了的生活中找到這樣的趣味,不容易,有人會找不到,找到了也未必懂得欣賞。我就聽到覺得「被社會遺棄了」的投訴;有人覺得自己還可發揮的餘力而被「剝奪了」,心有不甘;有人覺得生活被掏空了,大嘆「好悶」;一些人過了不久就再投身職場,再戰江湖,或再幹老本行,或進入新行當。

那位朋友說,畫家的留白是有目的的,是故意安排的,是有含義的,所以不是「無」。若說,退休生活是人生中相對於「搵食生涯」的留白,若能在其中如畫家的有所安排,就能空而「有」,而不是空而「無」。

我自從不到一年前退出職場後,屢屢被問到:慣不慣?我總會說:怎麼不慣?從第一天開始就適應。

提出這問題是很容易理解的。賽跑衝線後,身體整個機制不會一下子減慢下來,退休不是一樣嗎?其實不一樣。賽跑的終點線很清晰,可能是或明或虛的線,可能是一個盡頭──如泳池的池壁,必得有所止,不知所止會踫壁。退休,不過是就業上的終止,從生活、人生的角度,卻何來終止?按第三人生、第三齡等說,這反而是新的開始。

若可能的話,不要到「衝線」之後才為新的開始籌謀,要作好部署,主要是培養生活嗜好,那怕是打麻將、跑馬仔,有文化藝術的嗜好當然更好。只要留意一下,會發覺身邊不乏沒有什麼生活嗜好的人,包括很多年輕人。如今的青少年都有豐富的課餘「興趣活動」,都是家長或學校安排的,真正出於個人興趣的其實並不多──除了打機、上網。

經常被問到的還有一個問題:到哪裡旅行了?旅行的確可以是退休後的重要生活內容,以前忙於工作,難以撥出時間旅行,退休後大可補償。可是我發覺,旅行成為了一些人不知道如何打發時間的最不傷腦筋、最便捷的安排。假若參加旅行團的話,什麼都交給別人安排好,生活頓覺得充實。我也覺得旅行是很充實的活動,不但在過程中,還有事前、事後,內容都很豐富。事後要整理照片,寫寫遊記,可能更忙。

但對於我,旅行之外可做的還多着。昨天就為自己雕刻了點東西:尋思一番後,刻上了莊子的一句話:「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字句刻在獲贈的一塊柚本板上,木板專供安放在電腦鍵盤前,讓兩手有更好的承托,是陶寶上買來的,手感很好。刻上字後,填上墨和一點光漆,效果不錯,只是手感差了一些,希望多使用後會改善。

安放在主要用作上網的電腦前,「得其環中,以應無窮」很有意思。二千多年前的莊子非常有超前意識,仿佛早已洞悉螺旋運動是大千世界的最重要運動形式,熱帶氣旋、宇宙所有星系都這麼運動。如環的螺旋系統都有「環中」,如颱風的風眼,是一個在旋轉的噪動喧囂中極度安靜的所在。這是無是無非、空靈超脫境界的比喻。

面對着廣袤無窮又變幻無窮的世界,人怎樣自處?時刻意識着「得其環中」吧,這可能會生活安排中最重要的留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