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娛樂,也可以是謀生技能;不管怎樣,音樂能陶冶性情,對身心有益。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音樂對健康真的有治療作用,音樂治療已成為一些醫院、老人院的重要治療方式。科學家近年從神經細胞層次研究音樂對大腦的作用,不斷有新發現。一位退休醫生朋友給我傳來一齣動畫短片,題目的 How playing an instrument benefits your brain (演奏樂器怎麼利及你的大腦)。短片五分鐘不到,簡單明瞭地說明了演奏時大腦是怎樣運作的:儀器監察顯示,大腦整個被調動起來了。簡單的比喻是:大腦就像個大樂隊,不同部位是不同的樂器,你一演奏樂器,大腦大樂隊就大合奏起來。
幾年前讀過美國著名腦神經專家 Oliver Sacks 關於音樂影響大腦的文章,他指出,人的大腦到了晚年還會繼續成長,人練習已熟習的技能或者學習新的技能,都可以刺激神經細胞,加強和擴大神經網絡的連接,甚至催生出新的神經細胞來。他特別提倡器樂練習,因為它有廣泛要求,要視譜、記譜、雙手協調、控制音色音準,還要感情投入等等。上述短片通過形象的動畫,把這些呈現出來,一看就明。
短片說,演奏音樂時,人表面上看似冷靜、專注,但大腦中很熱鬧,大腦的不同部位為了調動身體的不同功能而同時運作起來。為了互相協調,這調動必須在互相連接的神經網絡中進行,大腦的左半球、右半球,皮層、深層都涉及。相對之下,人進行其他運動(如踢球)、學習(如數學)和藝術活動(如繪畫)時,對大腦的要求都較小。即使只是聽音樂,大腦也熱鬧得像放煙花。演奏樂器,腦袋就像開狂歡派對了,長於語言、分析的左腦,長於創作、想像的右腦,以及兩者之間的溝通連接都要即時運作。這些鍛練可以增加大腦中胼胝體 (corpus callosum) 的體積,使它更活躍,這些改進還可以運用到其他活動上去。
演奏不但要求演奏者分析、理解樂譜上的信息,還要感受當中的感情,並馬上通過各種動作去執行。科學家認為,音樂練習因而有助於提高人在其他事務上的辦事能力,這會表現在對細節的重視,較易理解他人的感受,重視協調,行動較有計劃,並且有較高的執行能力。
短片提到,這有助於改進記憶,讓信息在大腦中建立起形象.情感、聲音、語文等有條不紊的檔案庫,存儲、提取快捷有效。
這不但在人的辦事能力上展現出來,在對大腦的電腦掃描也有所發現。美國在這方面進行過實驗,測量小提琴演奏者大腦皮層中負責處理左手信號的區域,發覺明顯大過不演奏小提琴的對照組成員。又有實驗找來一批沒有彈過鋼琴的人分作兩組,都要在五天裡每天練習兩小時,學習彈奏一首簡單的樂曲,不同的是一組人要彈琴,另一組人不彈,只要坐在鋼琴前對着琴鍵默想怎麼彈。最後發現,兩組人的腦譜圖都發生了同樣的變化。
音樂治療是新興的醫療方法,上文提到 Oliver Sacks 在這方面有很多研究,著有 Musicophilia: Tales of Music and the Brain (音樂嗜好:音樂與大腦的故事) 一書。到圖書館借來,稍一翻閱,發覺很值得推介。
**
How playing an instrument benefits your brain
www.youtube.com/watch?v=R0JKCYZ8hng&sns=em
「音樂總能帶你回家來」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hk/2016/05/blog-post_25.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