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9日 星期二

粵語入聲和閉口音的優勢

每一種語言或方言,都一定有它的優點,也當然有它的缺點。這些都是相對而言的,就是與其他語言、方言對比之下顯示出來的。而人都對自己的母語有特殊感情,一般也善於使用母語,特別是在口語上,因此往往對自己母語的優點津津樂道。粵人自然不例外,在粵語呈現語言強勢時如是,在粵語面臨相對弱勢時更如是。

粵語的源流直追秦漢時代的南傳漢語。在南嶺為屏障的保護下,它的發育與中原地區被「胡言亂語」的北方漢語迥異,而保留着更多二千餘年前的語言特色。北方方言後來雖然成了官話,卻是古四聲不齊了,丟失了古漢語中的入聲、閉口音等特點。粵語則保留了完整的入聲系統,也保留了豐富的閉口音。

南來的人學粵語,如果不下苦功,總講不好入聲字和閉口音字,一定說不出「今日執到一錠金」,其中「今」、「金」是閉口音,「日」、「執」‘「一」是入聲字。要他們朗讀唐詩宋詞,也一定走了味。

馳名中外的加拿大籍中國古典詩詞專家葉嘉瑩教授近年經常在大陸講學,講學中朗讀唐詩宋詞時,常常不用普通話,說是普通話沒有入聲,朗誦不出古詩詞的韻味來。她強調,古詩詞要用南方話尤其是粵語來朗誦才行。

入聲字短促,常被詩人選用以營造欲語還休的效果,宋詞中有很多入聲韻的作品。如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岳飛的《滿江紅》(怒髮冲冠,憑欄處,瀟瀟雨歇,壯懷激烈)等,用粵語唸來,讀到押韻處,如積緒填膺,鬱結難舒。用國語、普通話去讀,字音暢達,意緒就似外洩了,與意境有異。

據知,葉嘉瑩與人合作,為四至十四歲兒童出版了《與古詩交朋友》一書,並親自錄製了誦讀音帶。我真想知道,她是用哪種語言朗讀的?

不過入聲字不利歌唱。中國的歌唱重韻,即綿長的拉腔。入聲字一發即收,無法拉長。在粵劇,這要用吖、啊之類襯字來解決。

至於閉口音(韻尾為aamamemim,韻尾為aapapepip的入聲字也可算入)都無法響亮發出,這有時反可以營造出含蓄、深邃的情意。粵語的閉口音可以合成很多雙字詞,形成雙聲疊韻的音樂效果,如陰暗、深沉、慘淡、菡萏、耽誤、暗淡、貪婪、心坎、甘霖、檢點……。用普通話讀這些詞,效果顯然不一樣。

不過,粵語在字音上也有不足之處。我自己的感覺是音域太窄,從最低到最高只有五度音域。我曾聽北方來的朋友抱怨說,怎麼廣東人說話的聲音那麼低沉。這是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人感覺不到的。我們說話其實也發覺這問題,所以常有變音出現。用作姓名的字最好響亮些,可是粵人的大姓如陳、梁、何、黃、徐、楊、吳、林、羅、嚴、胡、唐……偏偏都是陽平聲,聲調最低沉。所以粵人單以姓氏招呼這些姓氏的朋友時,都愛把這些字變調移至最最高的陰上聲。粵西粵語的陰平聲高一度,音域稍闊。

粵語的字音雖然低沉,但不影響歌唱,歌唱的音調高低是由曲譜決定的。

相對之下,北方官話方言的音域較寬廣,也高亢些。普通話雖然古四聲不齊,可是有大量輕聲字,有翹舌音。加起來,語音的變化非常豐富。很多人愛聽北京人的京片子,原因之一,是北京話的音域高於說普通話的音域;陰平、陽平調更高,上聲的折調更加明顯,去聲的降調也更加強烈。於是字音之間的變化對比更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