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我老早就對新聞──或者說主流新聞──厭倦了。我多年前寫過一個不定期的欄目叫「北東西南外」。寫了不久,總編輯就傳話了,一是文章太長(在兩千字上下),二是欄目名稱不知所謂。我不想讓有關編輯難做,主動擱筆了。
從市場來看,人們的確越來越愛看短文,微博受歡迎的原因之一是最多只有140字。我早就試過寫一個只限180字的欄目,知道短文其實不易寫得好,不過也知道要把問題說得清楚、深入,得花點篇幅才行,因此好多年裡堅持寫一個每篇四五千字、有時更長的欄目。有一次,一位新相識的同行向我打聽那欄目的事,表示欣賞,還告訴我,清楚記得某篇長八千多字的文章最怎樣結尾的。他不知道作者正是我。長文要寫得引人入勝,當然也不易。不過,長一點的文章得不到那名曾因為編輯刊出余秋雨的長文而質問「余秋雨是什麼人」的總編輯欣賞,我一點不覺得意外。
至於那欄目名稱,他不懂就更不出奇了。
新聞,英文是news,很巧,四個英文字母代表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依次則是北(n)、東(e)、西(w)、南(s)。「北東西南外」的意思其實就是「新聞之外」。
我那時,從潛意識或顯意識裡,都已對主流新聞心生抗拒。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意識形態衝突之下,對新聞的判斷已不取決於你作為新聞工作者的良知和識見,而受到看得見的、看不見的手的操縱。我多年來一直記得一位英國報人先後在美國和英國工作過後發出的慨嘆。在美國,一個市、一個鎮,報紙數量有限,很可能只有一家,報紙編輯、記者都可以按自己的原則、理想辦報;但在英國,幾乎所有報紙都是全國性報紙,都要在同一個蛋榚劃分多一點,為此「茅招」百出。英國傳媒業醜聞不斷由此而來。
香港傳媒的惡性競爭更甚,台灣亦一樣,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使所有報章都變成「生果報」了,從內容到版面設計品味都走向庸俗化、小報化,都彰顯一個金科玉律:Bad news is good news (壞消息〔新聞〕就是好消息)。
幾十年間,一份報紙的版面增加了幾十倍,報紙上的壞消息、爛消息暴漲了何止幾十倍?不但新聞版充斥壞消息,其他版面亦如是,連副刊的專欄作者也給新聞版牽着鼻子走,隨着負面新聞的報道說三道四。
日前寫了〈收費報紙萎縮之憂〉後,一位資深的報章編輯給我留言說:「報紙的立場、傳媒的手法,都令人失望,閱讀報章非但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更多是激氣、勞氣,結果收費也好、免費也好,都不想看了。」如果連編報紙的都不想看報紙,報紙真有問題了。
世界真的沒有好消息了嗎?當然不是。在記者如嗜血之蚊、逐臭之蠅追逐的負面新聞之外,一定還有值得讓讀者知道的消息。「筆下留情」為此繼續在「北東西南外」着力,儘管沒有稿費──不過會得到心靈上的報酬。
今天就得到這樣的報酬。在英國讀書的Naomi偶爾到訪,在〈吃隔夜菜會致癌嗎?(下)〉一文後用心地寫下的留言很讓人高興。這位九十後自言中文不太好,「覺得在這裡不應該用很隨便的網路語言說話」,於是花了不少時間,賜文四百字。真想不到。這裡的閱讀不一定能予人快樂,但希望能予人正面推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