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拿免費報紙,從沒有滿足他的需要,也沒法知道他一天可以收集到多少公斤報紙,賣到多少錢。他每天像上班的到來收集報紙,應該多少得到些微薄收穫吧?
一些報章近日加價了,由六元加到七元,這相信會對這位老翁有影響。按推論,影響應是正面的,因為買報紙的人會進一步減少,拿免費報紙的人會進一步增加。
免費報紙近年興起,對文化的最大貢獻,是擴大了報紙讀者的整體數量。收費報紙的發行量在全球各地都下跌,香港亦不可避免,可是加上免費報紙的話,香港報紙從發行量到讀者數量都增加了,數量可能還不小。不必看統計數字,你看看免費報紙派報點高高疊起報紙和長長的人龍就心裡有數。有一天坐巴士經過炮台山地鐵站,見到排隊的起碼有過百人。後來聽一位朋友說,他在樂富地鐵站見到的情景更誇張,人龍繞樂富商場一圈,估計有四五百人云。
數量增加了,質量如何?免費報紙的新聞、文化質量當然不如收費報紙,它是為了迎合低下階層口味而出版的,讀者的層次自然亦較低,廣告的檔次也一樣。報紙的硬件質量也偏低。不久前在家裡想找報紙包裹一些宣紙,才想起家裡已好久沒有全開的大張報紙了,只有幾份免費小報勉強可以一用。拿到手上,版版彩色的報紙髒兮兮的,與以前可以在吃飯時鋪上飯桌的報紙相差太遠了。
更值得關注的是,當社會越來越多人──不僅是草根階層──依賴免費報紙取得資訊時,民智怎麼提高?恐怕還會倒退呢!從西方社會的發展歷史看到,它們的民主發展是與報業的發展同步的,報紙滿足了人們在發揚民主中討論、爭議、比較的需要,報道詳盡、深入。對比之下,香港的情況相反,在我們需要走向民主的同時,應當發揮作用的收費報紙卻在衰落,而滿足於人們淺嘗即止的免費報紙成了主流。
有怎麼樣的選民就選出怎麼樣的結果。從香港報業的現狀來看,香港的民主發展委實不容樂觀。
這也是世界的潮流,全世界的嚴肅報章包括雜誌,都在走下坡,讀者人群老化,讀者人數下降,發行量萎縮。老一代的讀者必然越來越少,而年輕人普遍不看報,更不買報。據說,香港現在讀新聞系的學生也與其他年輕人沒有兩樣。
電視也受到同樣的威脅了,年輕人越來越不愛看電視,有所謂「零電視」的年輕人。他們都愛從電腦、智能手機取得資訊。
如果這只是傳播資訊的手段的改變,情況不值得太擔心。報紙之後,出現了電台,電台之後出現了電視,結果三者可以共存,報紙沒有受到「死亡威脅」。電視之後,我們有了電腦、智能手機,情況就不同了。電腦、智能手機不但改變了傳播的形式,也大大改變了傳播的內容和人們的生活方式,以致改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地鐵車廂、在路上,你見到一個又一個耳戴聽筒、眼盯手機屏幕的人,他們都生活在各自的世界裡,各有各的聲與色,各有各的精彩。
這樣取得資訊大多是免費的,如免費報紙上得到的一樣。──也一樣的到手即扔嗎?扔了也就扔了,你不肉刺,也沒有人給你收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