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她11年的首相政績,有三點是必定提到的,一是扭轉了英國福利主義的經濟方向,二是打贏了福島之戰,三是與美國總統里根一道打贏了冷戰。在香港和大陸當然更要提到她在香港回歸上扮演的角色。在這幾役中,可以看到她的果敢、眼光和領導才華,而另一方面,也看到她的務實,以及局限。
人總有局限,而「人不招妒是庸才」,她從來不乏仇人以至敵人。她去世了,英國甚至有人開香檳慶祝,可見痛恨她的人,在她下台二十多年後還下不了那口氣。
如果她在二零零八年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之前離去,她去世時得到的評價會好得多。她上台後倡導自由經濟的「戴卓爾主義」,不但在英國掀起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影響到美國。里根上台與她惺惺相惜,共同限制政府的干預作用,特別是在金融領域採取蹟近放任的態度。這直接為二零零八年的金融災難埋下了禍根,以致為害全球。
不過她在金融方面也有獨到眼光。她主張把歐洲發展為單一市場,但堅定反對在國情差異巨大的歐盟成員國間推行單一貨幣。歐洲當前的債務危機證明,她有先見之明。
另一方面,她協助結束冷戰,打破了戰後美蘇二元對峙格局之後,而這麼一來,英國在格局中扮演美國左臂右膀的角色,就不再重要了,國際地位步步下滑。二零一二年倫敦奧運的成功,也挽不住既倒的狂瀾。
她最後雖以剛愎自用以致失去黨內支持而被逼下台,她其實又是務實的。這最能在香港問題上與中國合作中反映出來。她曾公開說,關於香港的三個不平等條約仍然有效,但很快知道這站不住腳而「轉舦」了。她務實的「實」是英國的實利,而不是香港對她寄予厚望的一些人的利益。此所以,她可以勞師遠征去奪回福島,而不會為香港做同樣的事。香港有政客至今「遺憾」她「沒有為香港爭取民主」,沒有給「三百萬有英國公民身分的香港人提供居英權」。這樣的政客,就不能從戴卓爾 夫人身上學會一點務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