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9日 星期五

新聞無裨益 不看更快樂

作者:(瑞士)羅爾夫.杜貝利( Rolf Dobelli)

過去幾十年間,我們之中的幸運兒已感受到食物過盛之累(癡肥、糖尿),開始節食。可是我們大部分人不知道,新聞之於精神,尤如糖之於身體。新聞易於吸收。傳媒把芝麻綠豆的小事、趣聞小口小口地給我們餵食,都是些無關生活宏旨、無須思考的東西。我們因此幾乎不知過飽。這些炫目的新聞若說是精神糧食,就如色彩鮮艷的糖果,可以讓人吃不停口,不似閱讀書本和雜誌長文(都須要思考)。今天,我們對於資訊,已到了我們二十年前在食物上面對的關口了。我們開始感覺到新聞毒害之烈。

新聞有誤導性。試以下面事件為例(借用自Nassim Taleb)。一輛汽車駛過一座橋,橋塌了。新聞報道聚焦在哪裡?那輛汽車,車上的人,他來自哪裡,要到哪兒去,是怎麼遇難或生還的(若生還的話)。然而,這些都是無關宏旨的事。什麼是關乎宏旨的?橋梁結構的安全。這是潛在的風險,可能威脅其他橋梁。可是最聳人聽聞的是那輛汽車,夠戲劇性,裡面有人 (非抽象),這新聞的生產成本也低。新聞報道給我們提供了完全錯誤的風險地圖,我們卻拿着這地圖到處跑。就這樣,恐怖主義給誇大了,慢性精神抑鬱症卻給低估了;雷曼兄弟倒閉給誇大了,財政不負責任卻給低估了;太空人的貢獻給誇大,護士的貢獻給低估了。

面對傳媒,我們欠了理性。在電視上看到飛機失事,你對飛行風險的感覺改變了,不管它真實的或然率有多大。若你以為這可以靠自己的內在思考予以平衡,你就錯了。當災難來臨,銀行家、經濟學家都有強烈的動機去消災解難,可是他們都辦不到。唯一的辦法,是與新聞報道一刀兩斷。

新聞都無關重要。過去12個月裡你獲悉的約一萬條新聞中,說一條──這些新聞都是你「消費」的──是有助你在生活、工作、事業的重大問題上作出較佳決定的。你知道的新聞對你都無關重要。人們很難判斷什麼才是重要的,卻很易判斷什麼是新鮮的。重要與否與新鮮與否兩陣對圓,是我們這時代基本的戰鬥。傳媒要你相信,新聞可以加強你的競爭力。很多人信以為真,新聞來源一旦中斷便不安。事實上,接收新聞不利競爭力。你接收的新聞越少,優勢越大。

新聞無助闡釋事物。新聞事件是深層世界冒出的氣泡。知道多點事實有助你了解這世界嗎?令人難過的是,不能。兩者該倒過來。真正重要的新聞都不會成為新聞:它們緩慢地、強有力地發展,處於新聞記者的雷達探測範圍之外,但具有改變世界的功能。假若多點資訊可以帶來更大的經濟成就,新聞從業員就該走上金字塔的頂端了。事情卻不是這樣。

新聞會毒害你的身體。它不斷刺激人的大腦邊沿系統(limbic system)。刺激情緒的新聞會激發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id),造成免疫系統和生長激素分泌失調。換言之,你的身體因而處於長期緊張狀態。糖皮質激素水平增加會有礙消化、影響(細胞、頭髮、骨骼)生長、使情緒緊張、易受感染發炎。其他潛在的副作用還有驚恐、富侵略性、視野收縮和精神麻木。

新聞徒增認知錯誤。所有認知的錯誤源自確認上的偏見,新聞為這樣的偏見提供充足養分。用巴菲特的話來說:「人類最擅長的,是自我解釋所有新資訊,務使原來的想法完整無損。」新聞加深了這弊端。我們日趨過分自信,甘冒愚蠢的風險,而錯判眼前的機遇。這也加深了另一個認知上的錯誤:報道的偏見。我們的大腦會構思「合乎情理」的報道,那怕報道與事實不符。寫出「市場因為X而變動」或「某公司因為Y而倒閉」這樣文字的記者都是白癡。我對這樣隨便「解釋」世界的方式受夠了。

新聞妨害思考。思考要集中精神;集中精神要不受干擾。新聞報道卻是專門為了干擾你而設計的,就像千方百計要阻止你集中精神的病毒。新聞使我們的思考膚淺。更糟的是,新聞嚴重破壞記憶。記憶分兩種。長遠記憶的容量接近無限,而短暫記憶只限於若干不易抓牢的數據。大腦中短暫記憶通往長遠記憶的路徑是一個堵塞的節點,可是你要明白的東西非得通過這節點不可。這節點若受到干擾,就什麼都通不過了。由於新聞讓精神無法集中,理解力就下降。網上新聞還有更壞的作用。加拿大兩位學者二零零一年的研究發現,人對一篇文章的理解能力,會隨着文章裡的超連結增加而下降。為什麼?因為每出現一個超連結,你的大腦就要決定打開還是不打開,精神的集中就被干擾了。新聞是一個以干擾為目的的系統。

新聞就像毒藥。隨着報道展開,我們就想知道事情怎樣發展下去。腦海中若有數以百計的新聞事件情節,這干擾就越發難抗拒,越發難忽視。科學家一向認為,我們成年之後,大腦裡一千億個神經細胞之間的密集連結就大致固定下來了。如今我們知道並非如此。神經細胞會不斷中斷舊的連結,產生新的連結。我們獲取的新聞越多,就越借重捨難取易、多功運作的神經連結,而用於高度專注閱讀和思考的神經連結,就被投閒置散了。大部分新聞的消費者,即使過去對書籍手不釋卷,慢慢就失去閱讀長篇文章和書籍的能力,看四五頁就覺得累,意志力集中不起來,變得煩躁。這不是因為年紀大了,事務繁重,而是因為大腦的結構改變了。

新聞消耗時間。假若你早上讀報15分鐘,午餐時、臨睡前各檢看新聞15分鐘,然後在工作時此一時彼一時地耗五分鐘,算算消耗的時間和要重新集中精神所需的時間,你一星期至少損失半天。稀缺的不再是資訊,而是集中起來的精神。你對金錢不會那麼浪擲,為什麼要浪擲你的精神?

新聞使我們消極。新聞報道絕大部分關乎你無法左右的東西。新聞報道每日反覆報道我們無能為力的事情,使我們感到無助,直至形成消極、麻木、挑剔、宿命的世界觀。它的科學名稱是「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這有點誇張,可是若說情緒抑鬱病蔓延至少部分由新聞報道引起,我不會驚訝。

新聞扼殺創造能力。最後,我們的所知限制了我們的創造能力。數學家、小說家、作曲家、企業家最具創意的成就通常都在年輕時取得的。他們的大腦那時享有最廣闊、不受限制的空間,促使他們的新穎念頭天馬行空而生。我沒有見過真正有創意的人是對新聞窮追不捨的,沒有作家、作曲家、數學家、物理學家、科學家、音樂家、設計師、建築師或畫家是這樣的。另一方面,我見過很多毫無創意、尸位素餐的人,嗜讀新聞如癖。你倘若甘於靠老辦法過活,看新聞好了;你若想另闢蹊徑,不要看。

社會需要新聞報道──需要的是不一樣的新聞報業。調查性新聞報道什麼時候都需要。我們需要監察當局、揭露真相的報道。可是重要的發現不是以新聞的形式出現的。長篇的新聞寫作和有深度的書籍也是好的。

我不看新聞四年了,我因而可以從第一手的經驗中看到、感受到並告訴大家這種自由的好處:受干擾少了,焦慮少了,思考較深入了,時間多了,洞察力增加了。這樣做不容易,但值得。

蕭雪樺譯
作者為瑞士作家、小說家、企業家,二零一一年出版《清晰思考的藝術》(The Art of Thinking Clearly: Better Thinking, Better Decisions)一書。
** 
原文載於二零一三年四月十二日英國《衛報》,原題為News is bad for you – and giving up reading it will make you happier

1 則留言:

  1. 雖然新聞有以上所說的壞處,但我相信還是有很多有用的新聞的。網上看新聞,訂閱(RSS)這些功能都是方便我們接受訊息,而我們可以通過文章的題目,以及個人興趣去選擇自己愛看的資訊。現在我的確看電視新聞少了,但從GOOGLE READER看的也多了。
    看了你這篇譯文,令我重新看待了新聞的好處以及壞處。我想好處還是有的,但要節制一點。但如果不看,感覺上也會覺得自已邊緣化了,而且社會都要求年青人多看,看閱讀,多聽,我想,零新聞應該不太好吧。反而強調多看有見地的新聞,有用的書更好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