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夀琨之〈香港鴨巴甸〉(水墨畫) ──「欣於所遇」展品 |
上星期六,本港水墨畫家馮永基(Raymond
Fung)帶着一批學生到香港大學美術博館(馮平山博物館)看畫展時也提到,對這句話很反感,並說香港今天的藝術活動多得應接不暇,單是與繪畫有關的展出就看不完。
那天,同時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舉行的展覽就有三個,即「板上風景:韓志勳初期繪畫」、「欣於所遇:蘇立文、吳環伉儷珍藏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和「雲水襟懷:李虛白山水詩畫」。
這樣的藝術活動,如果不特別注意,的確不知道它們的發生和存在。我對繪畫有興趣,但如果不是承蒙通知了,也不知道有這麼精彩而難得的展覽在舉行。這些活動被冷落了,不能都怪大眾不關心,而要怪大眾傳媒的冷待──藉口當然是大眾不關心──沒有主動挑起傳播文化的擔子。你從新聞報道中,幾乎完全看不到這方面的消息。除了特別大型的國寶級展覽,你別指望傳媒會垂予青眼,義務給你宣傳。要嘛,來賣廣告。在他們的眼中,傳媒早已被界定為吸引公眾眼球以販賣廣告的商品。新聞也是為吸引眼球、進而吸引廣告而存在的。
再說畫展。那天主要是為了看蘇立文夫婦的收藏展而去的。蘇立文是英國學者,對中國藝術史及二十世紀中國繪畫研究貢獻良多,自四十年代以來就收藏中國畫家的作品,很多展品出自大師級藝術家,如吳冠中、黃永玉、吳作人、張大千、齊白石、趙無極、朱銘,和香港的呂壽琨、萬青屴、朱興華、王無邪、譚志成、朱楚珠等,還有不少是近年旅居海外的大陸藝術家的作品。
吳冠中之〈無錫太湖〉(油畫) ──「欣於所遇」展品 |
香港不少教畫、教書法的老師,愛讓學生去臨摹老師的筆墨,於是學生千人一面,有如老師的影子。老師可能因此而有開宗立派的滿足,可是學生就只能在有限的空間裡打轉。馮永基卻相反,起碼在這個課程裡,他廣泛介紹本港、海外著名現代水墨畫家的風格,可就是不說自己的,儘管學生一定都熟知他的畫風。他的目的,是不想局限了各人所長的發揮。
現代水墨是香港文化史上值得大書一筆的成就,它濫觴於六七十年代,由呂夀琨、劉國松等肇其端,其後出現了王無邪、顧媚、靳棣強等一連串閃亮的名字,影響到全世界的水墨畫壇,而各人的風格各有面貌,絕無類同。
呂夀琨的水墨變法,是通過中大的校外課程繪畫班發揮影響力的。這一幕會否在港大校外課程歷史重演?這要看馮永基與學生的共同努力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