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進教圍還有兩個大牌檔;如今,只剩一檔了。 |
那天晚上出席了一個春茗宴會。香港式的中式宴會到了最後都有「主食」,通常是炒飯、麵食各一。我要了一小碗炒飯,一進口,就想起下午吃的另一碟炒飯來了:怎麼相差那麼遠?
那一小碗炒飯進口時,已覺得涼了,頂多有點微溫,還有點硬。加上實在已相當飽,炒飯一點引不起食慾,也沒有興趣研究這究竟這是什麼名堂的炒飯,是不是有瑤柱、帶子等名貴食材的。
這比下午兩點多才吃到的一碟生炒牛肉飯差得遠了。那是在灣仔進教圍一家大牌檔吃到的。真正的大牌檔,香港已很罕見,就是用鐵皮加木材在路邊搭起來的那種。它像一間小屋,有個金字頂,通常都上下漆上綠色,「小屋」佔地只有幾平方米,到晚上四面都封起來,到開檔才打開,裡面是生財用品,包括煮食用具,可炮製咖啡奶茶、魚蛋粉麵、叉燒飯等,要「炒幾味」的,就要在外面另設火力十足的爐具了。大牌檔佔用街道路面,也影響附近環境衛生,近年不可避免被逐步取締。這樣的正牌大牌檔,香港已不多見,九龍深水埗等地有一些,港島區較少,中環、大坑有幾檔。灣仔那一檔,是附近碩果僅存的。
這個大牌檔其實已「鳥槍換炮」,不是真正的街邊檔了。它已稱為某某茶餐廳,因為大牌檔後面還有佔兩個鋪位的地鋪,大牌檔已變成茶餐廳的「水吧」,地鋪內除了桌椅,是廚房,供應粉麵飯、小菜。街道上另有臨時擺放的桌椅。
進教圍是山坡上的橫街,沒有來往交通,很安靜。附近的星街、聖佛蘭士街,還有日、月、星三條小街構成了的唐樓小區,近年已發展成為類似中環蘭桂坊、蘇豪的小區,有小食肆、酒吧、精品店等,帶點西洋風味。
那天點的生炒牛肉飯一放上桌(不到五分鐘就上桌了)讓我眼前一亮:我們坐在鋪內落地玻璃窗旁,在外面樹蔭下的日光映照下,炒飯熱氣騰騰,香氣撲鼻;炒飯的賣相很誘人,黃的雞蛋、綠的生菜、棕紅的牛肉、白的米飯,色彩鮮明。另外的銀芽肉絲炒麵,麵煎得很香很脆,也份外挑起食慾。
我好像很久沒有在外面享用過這樣的食品了,就是廣東人說夠「鑊氣」的小炒。這必須有個就在旁邊的廚房才行,這只有小店做得到。大酒樓就難為了,它的店大,從廚師的灶頭到你坐的桌子有老遠的距離,中間還要經過好幾個工序、人手才送到你面前,期間可能擱置了好幾分鐘,特別是在飲宴的場合。在這樣的場合,炒飯上了,還要等候待應生按客人數量分配好,你才可以享用。不管多好的「鑊氣」,這時都無影無蹤了。
那天在大牌檔──該是茶餐廳──吃飯時,不時有光影晃動,是在街外桌椅間地上覓食的白鴿飛起,翅膀的拍打「噗噗」作響。這樣的安寧、和諧,距離車水馬龍的皇后大道東不到一百米 。
不久前,一位年輕人對我說,不光顧集團式連鎖店四五年了,只光顧個體經營的小店。小店的確有它的魅力。不過,小店也要明白自己的優勢所在、知所發揮才行;如果只知「宰客」,特別是「宰」「自由神」,那就即使得到近利,也只會在市場競爭中自尋死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