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4日 星期四

屏山訪舊,思詩禮宗風

鄧氏宗祠大門
 昨日花了半天時間,到屏山走了一遭,那裡是香港人文歷史最悠久的地區之一,這一走,增加了對香港歷史的了解,也對新界原居民中的年輕人益發擔憂。

去屏山非常方便,坐西鐵到天水圍站,一出車站,就見到屏山的地標──聚星樓。這座只有13公尺高的六角形青磚建築物,是香港如今唯一的古塔。古塔傍着地鐵站而立,不遠之外就是高聳的公共屋村大樓,低矮得可能自慚形穢了,但在六百年前,這裡是進入后海灣的河口,據說可擋北煞、鎮水災,更大的作用,是供奉文星,護佑族內子弟之功名。鄧氏歷代人才輩出、據說「士人及當官者不計其數」。

走進文物徑穿越的坑頭坑尾村,不但其中的鄧氏宗祠、愈喬二公祠、覲廷書屋等古蹟文風彰顯,即使是一些民居,也崇文敬德。正值春節,春聯楹聯到處張貼,其中內容與市內商業區所見迥異。「上林挺秀,璋璧生輝」;「積德前程增廣大,存仁裕後自寬宏」;「文章華國,詩禮存家」;「衣冠承世澤,詩禮振家聲」等對聯古風盎然,更沒有商業區內上下聯不分的混亂現象,可見確有重文傳統。

走進鄧氏宗祠和毗鄰的愈喬二公祠,處處提醒你,這裡的古風源之久遠。大門聯就告訴你,他們自「南陽承世澤,東漢啟勲名」。

根據資料,香港新界有五大氏族,即錦田鄧氏、新田文氏、上水廖氏、上水侯氏、粉嶺彭氏。鄧氏相信是其中最大、最顯赫的。鄧氏宗祠建於七百年前,而鄧氏之南來更向前推移。香港鄧氏的始祖,是北宋神宗(一零六八年至一零七八年)的進士鄧符協。他祖籍江西吉水,在赴廣東陽春任縣令的途中,曾由海道經過今日新界的屯門,對當地風土之美十分欣賞;任滿辭官之後,即舉家遷往岑田(即今日吉慶圍所在的錦田),置田園、築廬墓,從事農業開發。他修築了錦田的南北圍,還遷來了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的遺骸。隨着鄧氏家族的繁衍,其中一支在十二世紀時到了約八公里外的屏山定居發展。幾百年來,形成今日的屏山各村。

一處私塾舊址
覲廷書室是遺下來的可觀建築物之一。它是坑尾村的私塾,一八七零年落成,是屏山鄧族廿二世祖香泉公為紀念先父覲廷公而興建,以培養族中子弟考取科舉,進身仕途,亦有祭祖意義。其中的崇德堂供奉的神主牌,比鄧氏宗祠還多。

鄧族在興建覲廷書室的時代十分富裕,在屏山一帶建了很多書室。科舉制度在一九零四年廢除了,覲廷書室仍是教育族中子弟的地方。因為讀書人多,覲廷書室旁邊建了清暑軒,招待嘉賓。這個清幽所在,是一座兩層小樓。從樓下的月洞門穿過,有個小天井,旁有澡堂、廚房。二樓封了,樓下向着天井的大堂,有個不知從哪拆下來的「桃李園」匾額閒擱着。這仿佛要提醒人們,這裡直至戰後初期,仍是坑尾及鄰近村落年輕人讀書的場所。

如今的年輕人,要讀書的,都到外面上學了。他們是否仍保存着「詩禮傳家」的宗風?泛泛的跑馬觀花,自然看不出所以然來。不過一位在附近開診的年輕醫生告訴我,據他與病人和與當地慈機構的接觸,當地圍村的年輕人正面對嚴重挑戰。祖蔭對於他們,既是「恩」,也是「害」。

( 屏山行,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