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1日 星期四

母語要保護而毋須求純

二零一三年國際母語日海報
今天是國際母語日(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下的日子,自二零零零年起每年都定出主題、舉行活動,以在全世界推行母語。香港曾經為「撐粵語」熱過一陣子,可是這一天不見到有什麼有關的活動。

今年的國際母語日主題是「母語與書籍」。這顯示,儘管資訊科技高速發展,「低科技」的平版印刷書籍仍被視為和平與發展的重大力量,是表達思想、豐富語言的重要工具,並不斷紀錄着語言的變化。

這樣一項活動,是由於很多語言正面臨着消亡的威脅而舉辦的。在全世界目前使用的約六千種語言中,各種語言的使用者很不平均。其中近五千八百種語言的使用者,只佔世界人口的4%。這五千八百種語言基本上被摒於教育體系、新聞媒體、出版物、公共場合之外。據說,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全世界超過一半語種將走向消亡。

採取什麼措施最有效?我不是專家,說不出完整的方案來。不過從觀察可以知道,一種語言不是單靠保護可以生存下去的。語言在外是為溝通思想而存在,在內是為思考而存在。這都要求一種語言要有足夠的表達能力才行,這能力還要可持續發展。有語言學家說:語言和文化一樣,很少是自給自足的。世界上確有一些存在於孤立人群之中的語言,這些人與外面的世界沒有接觸、沒有溝通,語言很「純粹」,生命力卻很脆弱,一旦受到外部世界衝擊,就有覆滅的可能,例如《小心,這裡有蛇》一書介紹的皮拉哈人的語言就是這樣。

這個世界上,有些民族特別着力於保護自己的語言的純潔性。語言是祖先智慧的結晶與遺傳,要愛護、保護誰說不宜。可是一旦過於執着,尋求自給自足,就反而弊大於利。英語與法語地位的此長彼消就是很好的例子。英語非常開放,不斷引進世界各地語言中的詞彙以加強表達能力。英語如今應該說是美語了,美國是個民族大熔爐,美語自然也是個大雜匯。你很難想像美語有所謂純潔性,會拒抗另一種語言的摻雜。

法國人對自己的語言很自豪,千方百計自我保護。但回過頭去看,法語並不「純潔」。很多法國人認為自己是高盧人(les gaulois)的後裔,但原先通行的高盧人凱爾特語已沒有多少蹤影了。西元四世紀,羅馬帝國統治法國,拉丁文開始在法國流行,此後廣泛取代了凱爾特語,其後又與日爾曼語言融合,最後形成法語。法語一旦要自給自足,生命力就薄弱了。

粵語的生命力很強,也是不斷從其他語言吸納營養之下形成的。它最初是楚、秦、漢移民帶來的語言,其後加入了百越語言的元素;與海外的接觸多了,阿拉伯、西方不同語言也混進來了。這使粵語有很豐富的色彩,香港的粵語比諸廣州的粵語,色彩更繽紛。很多外來語已粵化到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它是洋話了。最近收到電郵,列出一些粵語用語的英文來源,讓我瞪大了眼:「又會咁嘅?(竟然是這樣的?)」儘管有些疑問,但語音語義之巧炒相合,讓你不得不又疑又信。你若是香港粵人,可能也有同樣反應。試看其中一些:
派頭:Pride (氣派)
guareScare(驚恐)
扑街:Poor guy
花臣:Fashion(新花款)
蝦碌:Hard luck(倒楣)
老粒:Rob(搶劫)
符碌:Fluke(桌球術語:僥倖擊中)
唱錢:Change(貨幣找換)
茄哩啡:Carefree (毋須注重的演員)
形容靚女的「索」:Sharp(明艷奪目)
發條騰:Frigthened (好驚慌)
頻能:Panic (忙亂)
爆格:Burglary (被盜竊)
喊到「飛唎啡哩」:Fully flared (全面爆發,即哭得淒涼)
拗撬:Argue (爭拗)

你說,粵語要抗拒外來語──包括南下語──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