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雅集」 |
音樂會於是在古今之間游移,「古風雅集」小組擔當的節目,都是古曲和傳統民間樂曲;而由「阮樂集」樂隊擔當的,則是現代作品,有香港首演的,有世界首演的。
在這樣的欣賞中,穿梭於古今之間,益發感到古今之別,從表到裡,不能以一個標準去界定優劣、好壞。表面的可以見到,白髮vs黑髮,杏色長衫vs黑色露肩晚裝,布鞋vs皮鞋……;裡面的則會發覺,音色、音律、題材、韻味……都大有區別,不能以同一的音樂美學標準去要求。
當今社會時興講多元。多元並不是新鮮事,造化本來就是多元的,在社會發展速度加快之下,多元卻是變得更顯著了。而即使在單一的「元」中,變化也是不斷發生。譬如說「雅」,該怎麼作標準?怎麼才算雅?雅就是不斷在變化的玩意。
「古風雅集」演奏的樂曲,聽來雅意盎然,當中不少本來卻是很俗的,是草根百姓自娛娛人的樂曲。其中的廣東音樂如《餓馬搖鈴》、《雨打芭蕉》、《三寶佛》曾經很通俗,是以前榕樹頭隨時可以聽到的旋律。
事物都是這樣,一旦經過歲月磨洗,在大眾嗜好中淡化了,成為小眾品味,就雅起來了。千百年前的破瓷粗陶今天可以成為案頭文玩,俗體字(如日前談到的隸書)可以變成正體字,風月小說可以變成XX學……。從俗到雅,在小眾化之餘,都要求精細化、精緻化。「古風雅集」正是做着這樣的事情,復古的清式七律秦琴可以「番生」,成為領奏樂品,就是這樣出現的「奇蹟」。
阮咸也在改良之下不同凡響了。阮仕春經營中樂樂器改良多年,他有一個過人之處,就是不限於改良某一種樂器,而着眼於那種樂器、由高到低一系列樂器的改良,以形成一個音色統一、融和的樂器群組;使之既可以作為樂隊中高低音完備的聲部,又可以獨立形成合奏樂隊。「阮樂集」就是這樣組成的。
這或許可以說是阮氏改良樂器的最大優勢。這些改良樂器,單獨作為獨奏樂品,固然有過人之處,但真正的威力,要在作為一個系列合奏時才發揮出來。環保胡琴是這樣,改良阮咸也是這樣。
昨晚聽「阮樂集」的演奏對此有深刻感受。它的阮咸有小阮、中阮、次中音阮、大阮、低音阮,據說小阮中還分小阮、高音阮、次高音阮。在近二十人的合奏中,不用揚聲器,而各個聲部分明,任何一種阮單個獨奏,都有很好的音色,而且聲音穿透性很好。合奏則整體融和,層次分明,只嫌只有一個低音阮單薄了點。
不過,不是每首樂曲都能盡量發揮這些優勢的。效果最好的是改編的劉錫津的《北方民族生活素描》,樂曲對不同場景有分明的描寫,色彩濃淡、強弱層次都很豐富。相對之下,其他樂曲就沒有很好展現樂隊的特色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