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類學家的考古研究,最早的直立人出現在非洲。從那裡,這些現代人的祖先約六萬年前向北、向東走,走過歐亞大陸,再通過冰河時期的大陸橋,走到美洲,由北到南,一直走到南美洲末端。人又從仍未被海洋淹蓋的陸地,走到了澳大利亞。後來到了太平洋各個小島的人,在孤立的環境中失去了與其他文化交流學習的機會,進步艱難,始終生存在相對十分原始的狀態。這從反面證明,文明的發展不可以沒有交流。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在《槍炮、病菌與鋼鐵》(Guns, Germs and Steel)一書對此有非常精采的論述。
這是最早的一波全球化,也是歷時最長的。
相對之下,居住在歐亞大陸的人最幸運。人類學家認為,人是在相對較晚時期才遷徙到現在的歐洲去的。整個歐亞大陸從東到西地域廣袤,不同地方的人類群落,大抵都是從約一萬年前,即是寒冷的氷川期消退,氣溫上升,生存環境好轉之後,迅速繁衍起來的。不同的文化、文明也開始繁榮起來。
最早出現的是古巴比侖文明,接着有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國文明,之後又有古希臘文明。這些古文明的發展歷程、發生時間和成熟期上有差異,但在幾千年的歷程中,存在不少現在看來不可思議的交流。香港學者饒宗頤多年來的一個研究方向,就是這些不同文明之間的遠古文化交流和相互影響。
例如他指出,三星堆時代的巴蜀人不但與中原有密切聯繫,與南亞的印度、中東的巴比侖也有交往,以致巴比侖極其誇張的神話滲入到了巴蜀人文化之中,才有了李白《蜀道難》中「爾來四萬八千歲」的奇麗詩句。
「卐」或「卍」符號在整個歐亞大陸不同文化、宗教中的不同採用,也證實了不同文化早就穿越看來非常遙遠的距離,作接力式的交流。這樣的交往、交流,現在看來難以想像,也可能與氣候、地理環境自此發生了巨大變化有關。那時,現時歐亞之間的廣大地區,應當「宜居」得多,不然不會有那麼多人聚居,並產生那麼繁榮的文明。
相對之下,歐洲的發展後發了很多年。古希臘文明約從公元前八百年才開始,持續了650年,然後被羅馬帝國滅亡。雅典和羅馬同被視為西方文明的搖籃。這個時期也被視為西方文明的濫觴。英國金融歷史國家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在《文明》(Civilization)一書中,把這稱為西方文明的第一個版本──西方文明1.0。這個文明的地域其實大異於我們現時概念中的西方,它在「所謂的『新月沃地』(從尼羅河谷地一直延伸到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交匯處)誕生,在雅典民主政治和羅馬帝國時達到鼎盛」。真是「三十年河,三十年河西」,今日伊拉克兩河交匯之地,曾經是西方,曾經是東方,現在則是中東。而之後,西方文明1.0便式微並沒落了。
幾大古文明先後興起而至式微(只有中國文明持續至今)的時期,可說是全球化的第二波,持續了幾千年。每個古文明都有自己的特點、個性,也都包含自覺或不自覺地從其他文明中汲取的養分,那怕養分的源頭已杳不可尋。
而即使到了第三波的全球化,過去不過幾百年至千餘年之後,養分的源頭很多也為人忘卻了。東方的?西方的?常常鬧不清。
(西方不敗?東方不敗?,十之二)
**
舊文重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