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30日 星期二

多元一體:三星堆文化的特色

三星堆出土的青銅龍虎尊
多少年來,我們對中華民族、中華文明的起源有個牢固的傳統觀念:它起源於黃河流域,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黃河因而被譽為母親河。半個多世紀之前,日冠侵華,中華兒女唱起《保衛黃河》,保衛的就是中華民族。

可是此後不斷的考古發現,在中華大地上展示出一幅史前文明繁星燦璀的圖景。我們認識的中國大一統王朝,發端於中原華夏之地,至今二千多年。此前的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戰國,有可考的、有神話傳說的,都在以中原為中心的歷史舞台上上演。

黃河流域一帶,地面上有豐富的文字紀錄,地下有大量文化遺址,歷代不斷發現古邦國的青銅禮器,在十九與二十世紀之交還找到此前所不知的甲骨文。「城邦、文字、青銅技術」在八十年代被考古學家夏鼐列為中華古文明應當具備的三個要素。

安徽阜南出土的青銅龍虎尊
大量考古發現 ── 特別是在黃流域以外古遺址的發現,迅速擴大了人們的眼界,以上以殷墟地下發現為主要依據的「三要素」已無法束縛越來越多古遺址的文化、文明進程界定了。東北以玉豬龍為標誌的紅山文化,浙江以稻米種植為標誌的良渚文化等,一再衝擊把中華文明起源局限於黃河流域的觀念。

良渚考古發現的衝擊尤其巨大,它比甲骨文的殷商晚期早了二千年,早慧而早衰,到甲骨文能夠記錄歷史的時候,良渚已衰落。這個失落和被遺忘的區域文明,到一九三六年才被重新發現 。

如今,「中華文明搖籃」的稱號已不由黃河獨享。「經過學界多年探索,包括考古學的發現和研究,人們逐漸認識到,古代中國,尤其在文化和族群構成方面,實際上是『多元一體』的格局。」(據《南方文物》2020年第3期中國國家博物館戴向明《文明、國家與早期中國》一文)

三星堆出土的玉琮
很多區域文化也呈現「多元一體」的特點,處於不同文化、文明交匯點的區域文化尤其會多元共融,形成獨特的色彩。敦煌藝術最迷人的就是「多元一體」,千年中不斷修建的石窟,以不同藝術形式把天竺(印度)、波斯、希臘與中國中原文化交織融匯。敦煌在絲綢之路中斷之後消失在人們視野之外,差不多在甲骨文重新面世之時,才再從塵土中現身,展現妙曼身影。

三星堆文化比敦煌更具備「多元一體」格局。地理上,敦煌地處北絲綢之路的咽喉,而三星堆則位於南絲綢之路上一個東西南北的交匯點。

三星堆八個祭祀坑位於一個廢棄古城遺址內,有學者推測,這裡可能是古蜀國的都邑。古蜀文明歷史久遠,在岷江上游興起,相傳起源於蜀山氏,從蠶叢氏稱王,歷經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五個氏族的統治。公元約十一世紀,武王伐紂,古蜀是「牧誓八國」之一。

良渚出土的玉琮

說到絲綢之路,人們多數只知敦煌所在的北絲綢之路。南絲綢之路,從「蜀」字中就可以看出端倪:甲骨文的「蜀」字是象形字,是一條有大眼睛(擬態的眼斑)的肉蟲子,即野蠶;「蠶頭」後來完全變成了一隻眼睛(橫寫的「目」),為表本義,字下面加了「虫」。三星堆祭祀坑中已找到絲綢的殘蹟。

蜀人與外界溝通的能力,遠遠超乎現代人的想像。已故饒宗頤教授早已很敏感地就此有過不少研究。三星堆有造型特異於中原漢人的大小銅人、有古西亞常見的黃金權仗,有來自印度洋的貝殼,但三星堆又有與良渚出土別無二致的玉琮,有像安徽阜南出土商代龍虎尊翻版的青銅尊。

可以說,三星堆非常完美體現了中華文明的特點:多元一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