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谷螢光戲冷泉 |
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
詩本來是宮怨詩,寫宮女的孤寂幽怨。可是在千年後的今天讀來,大概很少人從這個角度去欣賞了。對城裡人來說,詩中意境似近還遠,令人嚮往。你可以有銀燭畫屏,可以有輕羅小扇,可以有天階夜色,但最營造出詩中意境的流螢、牽牛織女星則不可見了,都已在都市的繁華中消失。人們從繁華中得到很多,也失去很多。最大的損失,可能是對大自然的驚奇,像螢火蟲帶來的驚奇,天河、牽牛織女星帶來的驚奇。
帕拉圖說:Philosophy begins in wonder (哲學始於驚奇) 。說的也是知識、科學。Wonder 翻譯自希臘文的 thauma,而 wonder 有兩義,一是好奇 (curiosity),二是敬畏 (awe)。在天地萬物中,不只是人有好奇心,小狗小貓對世界也非常好奇,但只有人類的好奇心帶來改變世界的成果。人從好奇心開始,產生各種幻想,進一步而求知。
隨着人在知識和科學領域的深入探索,事物的各種神秘而美麗的外衣被剝下,還原至本來面目,很多不再美麗,甚至顯得醜陋。這產生了新的問題:科學會豐富了知識而奪走了幻想嗎? 美國塔弗茲大學 (Tufts University) 的 Sara Lewis 教授是「流螢」專家,最近就這個問題發表文章,說明面對的矛盾。誰都可以想像,大群流螢在夜色中飛舞,會構成多麼漂亮的畫面,但螢火蟲的蟲子真面目卻不是人人可以接受的。
她指出,科學研究提供了分析方法,把事物層層剖析,刨根究柢。可是人一旦被這樣的思維方式控制,就會失去對新鮮事物那種讓人屏息的驚奇,以及好奇心和敬畏心。這樣的初心很容易被鑽牛角尖而乏味枯躁的科學研究方式破壞。她引用了美國十九世紀作家 Henry David Thoreau 的一句話:「豐富了認識而奪走了幻想,這算是哪一家的科學?」(What sort of science is that which enriches the understanding but robs the imagination?)
Sara Lewis 憶述了一次野外螢火蟲考察的經歷:「看着它們的螢光沿着山邊一浪一浪滾滾而下,時間的流動仿佛停止了。這時,因果的究竟失去了意義,驚奇把我送到一個永恆的當下,過去與未來都不存在了。」她和考察組放下所有工作,享受這驚奇的當下,到翌日夜晚才開始研究當地一個品種的螢火蟲是怎麼交配的。
怎樣才能在追求科學的同時不失對大自然驚奇的初心? 她說很簡單,每月、每季、每年安排一段時間,把慣於分析的大腦關停,敞開心扉,讓驚奇湧來。
今夜中秋在香港,看不到流螢,看不到牽牛織女星,或許可以看到滿月。無論如何,何妨也關停慣於分析的大腦──還有手機,去享受當下的自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