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日 星期四

考第一的聰仔

開學了,聰仔今天升上小學二年級,有一個新開始。他前一年的成績出乎意料的好,全班第一,全級第二。他讀的肯定不是名校,不管怎樣,這優秀成績有利他加強自信心,面對日後更多的挑戰。對於聰仔這樣一個家庭背景特殊的小朋友來說,這特別重要。

我沒有見到聰仔,只是由家人口中陸陸續續的知道他一些情況。每隔幾個月,一對朋友夫婦會帶上聰仔去飲茶,家人應約前往,便會見到聰仔。家人回來常稱讚聰仔聰明伶俐,好學好問,而且個性開朗,喜歡同人交往。家人昨天又見過聰仔,回來說到他的近況和讀書成績,我不得不相信家人的觀察。

聰仔未滿七歲,以後的路還長,將來是龍是蟲,誰也不知道,如今頂多還在起跑階段。現在很多家長最希望子女「贏在起跑步線上」;而萬一「輸在起跑線上」,就有「執輸行頭慘過敗家」之懼了。聰仔的父母是怎樣教導、培養聰仔的?

說到這一點,真讓人為聰仔難過,愀心的難過。他的父母都在監獄裡,都有毒癮,都不知道是多少次在大牆內外進出了。做母親的不久前出來過,最近又再進去,聽說是犯了盜竊罪。兩人有四個子女 (不知道是不是共同生育的),聰仔排第二,上有一個姐姐,下有兩個妹妹。

這個家庭這麼多年是怎麼走過來的,我不知道,只是可以猜想,一定聚少離多,可能從來沒有吃過一頓完完整整的團年飯,從來沒試在中秋之夜團圓賞月。在即將到來的中秋節裡,家中六個人,很可能分居在五六個說不上是真正意義的「家」的地方。

不知道從哪年開始,聰仔就住進了一家慈善機構的兒童院。朋友夫婦沒有子女,又渴望家中有兒童的歡笑聲。兩人收入雖不算豐裕,教育水平也不高,仍然在幾年前參與了寄養服務,聰仔於是成為他們家中的臨時成員。兩人對聰仔的到來十分重視,雖然得到政府一些寄養津貼,仍額外花了不少錢為聰仔添置生活用品,盡可能讓他像其他小朋友一樣生活、成長。

在一段時間裡,聰仔即使沒有得到奢華享受,也沒接受到先進的智育啟蒙,但在朋友家中生活快樂,得到家的溫暖,也可能體會到什麼叫「父母之愛」。這與他過去的生活該有很大落差。他有時頑皮了,朋友夫婦對他責備之餘的最大「威嚇」,是說再不聽話就送他回兒童院去。他一聽到就馬上乘了。他曾似乎很懂事的提出過,可以叫朋友夫婦做爸爸媽媽嗎?

他不知道在大人世界裡,這裡有着清晰的界線,在人情和法律上都一樣。聰仔父母的任何一方出來了,可以行使父母權利,把聰仔接回去,對其他女兒也一樣。這看來是必然的,可能因為「人情」,但更大的驅動力可能是經濟。這樣,政府對每個子女每個月的幾千元特殊津貼就落到母親的口袋裡,由她支配。

「人情」不是沒有的。她一定從聰仔口中知道寄養父母對他怎麼好等等,這換來的卻不是感激。她依正申請手續,拒絕朋友的寄養服務,又限制朋友夫婦作為義工去探望聰仔和帶他外出。她再回到牢房之後,聰仔被送到受政府資助的某個「兒童之家」居住。朋友去探望,是在社工當作「不知情」之下,才能帶聰仔去逛街飲茶的,但一定不可以帶聰仔回家,聰仔只能站在門外,不可跨進門檻。此之謂「法」。

這樣的故事,在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不知道還有多少。上網查看一下,找到一個福會福利署的「兒童之家」名單,上有「兒童之家」一百多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