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5日 星期一

奶皇包、叉燒包與民主

從地鐵站走出來,一片喧囂撲面而來,各色旗幟,不同聲音,雜然混成。勉為其難地向投票站走去,卻是心裡明白,投下的「神聖的一票」其實並不怎麼神聖;它可能或不可能幫助一方累成多數,最終壓服少數,把意願強加在少數人身上。用粵人的話來說這是「人多蝦人少」(仗人數眾多欺壓人數少的一方)。這樣的蠻橫正是「民主」的本質:不講質素,只計票數。

在日常生活中,這種強橫的「民主」難以想像。

昨天與一伙朋友去飲茶,有人愛吃奶皇包,有人愛吃叉燒包,但沒有民主投票。如果民主了,在五票對五票之下,最後有一票支持奶皇包,那就 11 個人都得吃奶皇包了,那五個想吃叉燒包的也非吃奶皇包不可,這不可思議。我們當然不會那麼不理性,而是既點了奶皇包,也點了叉燒包,想吃什麼吃什麼。

代表着各地民主體制最高權威的議會,不會作出這般非理性的決議吧? 認真看看歷史,看看現實,你就不會那麼天真。人類群體不隔多久就會在不同因素,通常是面臨艱困考驗之下,出現集體失智,有時跡近瘋狂。這樣的群體有大有小,可能是臨時組合的街頭烏合之眾,可能是某些組織,也可能是整個社會,整個國家。美國、德國、日本、中國……都出現過這樣的集體無理性。美國蓄奴時代,不管是國會投票、全民投票 (黑奴當然沒有投票權),蓄奴都必然是多數的意志。德國殘殺猷太人、日本發動侵略戰爭也一樣。中國「破四舊,立四新」亦然。

這是歷史,都過去了,現實會這麼荒謬嗎? 美英捏造理據向阿富汗、伊拉克發動的侵略都得到國會以至民意支持。英國滑稽之脫歐,還是一人一票公投下發生的。被視為現代民主革命濫觴的法國,從禁止伊斯蘭面巾、罩衫到「布堅尼」就越來越成為鬧劇了。

從本質上來看,這與奶皇包、叉燒包之「爭」沒有分別。如果說有分別的話,是我們在生活中都知道彼此尊重,知道要和而不同,把民主理解為「民各有主 (意)」,悉隨尊便。而到了政治層面,民主就變成「民只可一主」的對抗。我拿到 50% 加一票,我就是主,唯一的主;其餘的 50% 減一票,不管人數多少,都只能是訇伏於這主下的民。

挾多數之名的「主」,可以通過立法,強制貫徹自己的理念,從發動戰爭,到僱主要給工人多少工資,到產品的原材料比例,到哪天要工作、哪天不可以工作,到學校要教什麼內容,到不可以穿什麼衣服,等等。各國各地的立法因而益趨紛繁。多數派為了長期貫徹意志,都樂於立法規管。在「最民主」的美國,《美國聯邦法規法典》(Code of Federation Regulations) 在一九二五年只有一冊,到二零一零年已擴充到二百多冊。伴隨而來的必然是各種監管機構建立,政府擴大,開支增加。歐美國家的政府開支如今都差不多佔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半。同時,政府的執政效率越來越低,「民主衰落」的驚呼四起,成為議題。

這種源自歐洲的民主是為了反抗君主專制的「人治」和為了推行「法治」而產生的,可是這種哪一方人多則勢眾、則話事的制度是不是更適合稱之為「人治」? ── 不問理由只問人數之治?

奶皇包,我吃;叉燒包,也吃。但千萬不要以少數服從多數之規則強制我要吃什麼。

3 則留言:

  1. 偏激的人開始進入議事堂。只怕日後沒有好包吃,別說奶皇或叉燒了。

    回覆刪除
  2. 集體本身就是非理性的東西,而且真理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嘛
    你舉的例子有些在當時看起來都很「合理」,只是現在的人資料和知識多了馬後炮而已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