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5日 星期五

繼續這樣把地球折騰下去……

「搞啦搞啦!冇眼睇!」
南極的冰量增加了,北極的冰量卻在持續減少,只是沒有如一些科學家恫言的那樣,北極熊再無棲身之地。按照美國海軍研究生院 ( 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 的 Wieslaw Maslowski 教授二零零七年用「超級電腦模型」作出的預測,北極三年前的夏天就該完全無冰了。如今誰都知道沒有這回事。

對這些嚇你一跳的氣象預測,姑妄聽之好了,不必太認真。那一年,卻真的有人信以為真,組織了 20 艘帆船作北極航行,試圖沿着加拿大的北面穿過北極,從大西洋航行到太平洋。結果,所有船只都在途中被冰封,要加拿大海岸衛隊出動破冰船救援。

同一年的聖誕節,南極也發生過相似的事。澳洲有人組織南極遊,租了俄羅斯的 Akademik Shokalskiy 號,載上五十多人,有科學家有遊客,要重走澳洲探險家  Douglas Mawson 一百年前走過的路。他們根據氣象資料,以為可以暢通無阻,結果在平安夜被厚冰圍困,動彈不得。在國際救援之下,船上人員到翌年的一月二日才由中國南極探險隊的直升機救出險境。

兩極冰帽特別受關注,是因為人們把這看作是全球氣候暖化的標誌,而兩極冰雪消融會造成海水上漲。南極是大陸,陸冰溶化為水灌入海中,理論上的確會使海平面升高。可是南極周圍的海冰和北極的浮冰即使全部溶化了,對海平面卻是不會有影響的,正如滿杯可樂加冰,冰都溶化了,可樂也不會滿溢。

要知道北極的冰況,上網可以看到最新的資料,有圖表圖象清楚顯示每月最新情況,和近年來變化趨勢。冰量下降是明顯的,但波動頗大。例如上世紀從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冰量也曾大幅下降;回升之後,到最近二十年又不斷減少。今年的情況如何?專家從浮冰的狀況分析,認為不會再創最低紀錄。

這樣的比較,冰量多了或少,其實是一個很小時間範圍之內的事。所謂最高最低、最多最少,一般都是有紀錄以來的比較,多者三四百年,少者二三十年,或者更少。這意味着,我們比較的標準是以「現代文明」的某一點為座標的,高於或低於這個標準就屬「不正常」。

對比一下地球的歷史,人類文明高速發展的這幾百年不過一瞬。若把地球形成以來的45億年壓縮為 24 小時, 人類約八千年的有史文明,要到最後的 0.1536 秒才出現;工業革命以來的約二百五十年,更到最後的 0.0048 秒──約千分之五秒──才出現。在這不到一秒之前的近乎整個 24 小時中,地球經歷過火烤冰凝,有過一次又一次生物大滅絕,之後又絕處逢生,生機處處。只是滅絕了的也就滅絕了,最多留下化石。到最近約一萬年,地球告別寒凝大地的冰河時期,全球暖化,人類文明才得以在地球上不同角落發展起來。

這一萬年的氣候其實也是不斷變化的,溫度忽冷忽熱,有過一次又一次小冰川期,最近一次結束於十七、十八世紀之交。氣候暖和起來後,英國的工業隨之發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全球氣溫一度下降,以致科學家又發出小冰川期到來的警告。可是不旋踵,全球氣溫回升,全世界又叫嚷起「全球暖化」來了。氣候似乎也像時裝潮流,而氣溫則像女子的裙腳,高低恆變。

地球的氣候顯然受到非常多的因素影響,成因極度複雜,遠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因此而反複變化。成因有內在的,有外在的,而外在的威力可能更大,譬如太陽輻射的周期變化,而太陽系環繞着銀河系旋轉,銀河系又環繞着宇宙某個中心旋轉,過程中會受到什麼影響遠在人類目前可知範圍之外。二零三零年可能出現小冰河期之說就是因為對太陽黑子活動的研究而來的。

我支持保護環境,因為人類在地球廿四小時最後 0.0048 秒對地球資源的破壞實在太大了。這樣折騰下去,能撐幾秒? 折騰下去,死亡的一定不會是地球,死亡的必然是人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