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6日 星期二

運動:生活中失去,暗示中找回

在都市的現代化生活之中,生活無疑舒適了,所得不少,但所失亦不少,譬如運動。

香港有不少健身室,很多設在臨街大廈的低層,臨街一面安裝落地玻璃,跑步機之類健身設施沿窗而立,讓跑步者向着玻璃之外通常並不特別開闊的空間開步跑。這可能讓跑步者忘卻背後的逼仄,而街上行人抬頭看到的,是一列人煞有介事地原地重複着機械動作。灣仔一條行人橋的橋面與一家大型健身室差不多處於同一水平,從橋上走過,舉目便見到這樣的畫面。我每次走過都覺得古怪,不明白為什麼要關在裡面「行屍走肉」,而不到外面跑。從那裡往山上走,不到半小時就可以走上橫貫半山的寶雲道步行徑,空氣好得多。不過也能體諒那些付錢上健身室的,明白他們的時間寶貴,也明白健身室有冷氣、有更衣室的環境舒適得多。他們大多是在上下班或午飯時擠出空檔去做運動的。

以前,很少有人會為運動額外安排時間,因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會有相當的體力勞動。在農村,農活粗重,固然要付出體力;即使在城市,除了少數白領,打工仔的工作亦勞累,要消耗體力。工作以外,經常要走路,要到的地方若距離不遠,會邁開兩腳而去。上班下班,上學放學,走路是常態。我自小愛走路,即使有學童巴士月票,有一段時間的早上也走路近一小時上學去,後來上班下班也盡可能走路,三更半夜也走。

中國大陸曾經是單車王國,單車是城鄉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城市裡要工作上學的市民大部分每天騎車,一天來回兩趟,蹬一兩小時很平常,花上的時間比港人到健身室踩健身單車長得多。八十年代初剛改革開放時曾到鄭州去,那裡的交通正面對改革難題。當地朋友問道,是不是要廢止單車以擴大道路的汽車流量?我認為,不要把嬰兒與污水一起潑走,因為單車之利不僅限於交通。

以下的統計很值得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時,國人的預期夀命只有 35 歲 (!),到改開放開始的一九七八年,29 年間,預期夀命提高到 67 歲,即平均每年命長 1.1 歲。在增長最快的六十年代,平均一年增長一年零九個月。按照人均生產水平計算,那時中國與非洲國家差不多,可是為什麼非洲國家的人均預期夀命都只有四十歲左右,而中國接近七十歲?

原因很多,人均夀命延長是生活質素改善的總體結果,關乎衛生、教育、經濟、環境等等。而我覺得,中國人全民踩單車,是重要的因素。

二零零五年,中國的人均預期夀命提高到 73 歲;而據世界衛生組織二零一三年的估計,數字是 75 歲。很明顯,增長速度放緩了。這與私家車大增、單車大減有什麼關係?

在國際間,隨着經濟有所增長,人的平均預期夀命會慢慢自然增長,每年平均延長三個月。可是人的健康質素不見得改善了,反倒是各種慢性病蔓延,癡肥普遍。

怎麼把日常生活中失去了的運動找回來?除了刻意少坐車、少搭升降機和扶手電梯等之外,可以參考這個「心理暗示」實驗: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在七家酒店找來 80 名服務員,他們在日常工作如打掃房間、搬運行李、上下樓梯中要消耗不少體力,平常也做做運動。服務員分兩組,心理學家向其中一組詳細解釋了他們日常每項工作的體育意義,如花 15 分鐘消潔浴室可消耗 60 卡路里等,並給每名服務員一份詳細的報告,又在休息室中貼上有關訊息。另一組服務員只聽到運動有好處的一般解釋。一個月後的檢驗發現,那組意識到自己每天每項工作可以達到怎樣體育鍜練效果的服務員,體重減輕了很多,體重指數與腰臀比指數都下降了,血壓也有所下降。另一組服務員沒有類似的積極變化。

那麼,生活得積極一點吧,多給自己一些心理暗示,把日常生活中失去了運動找回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