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丸石雕刻:《樂在其中》 |
藝術,從本源來說,都起於自娛,為了滿足自己的樂趣,所謂自得其樂,繪畫、唱歌、奏樂、跳舞……莫不如是。可是你看當今社會,藝術的這個本源幾乎完全給遺忘了,人們去學繪畫、唱歌、奏樂、跳舞……多有個外在目的,香港青少年如今在家長的督促下學習這些,大都很功利地與升學聯繫在一起。
我對此不以為然,覺得學音樂最大的目的是自娛。儘管這樣,昨天傍晚出席何耿明的「樂在其中」講座的最後一講,仍然對這一講的主題「樂在其中」──以音樂自娛──有所觸動。
何耿明在派發的文稿中有一段話說得好,他指出中國民間音樂活動都是自發的,旨在自娛;參與者熱愛、堅持自己的文化傳統,不是為了表演謀生,玩奏時不會刻意「加工」,個性與閒適自然流露,這樣的韻味往往更能引起知音者共鳴。
在口語上,我們說音樂是「玩」的──「玩音樂」。這個「玩」字很值得玩味,「玩」就是自尋樂趣。它不同於「演奏」,「演」是表演,對象是別人了。
我曾有段頗長日子參與中樂隊活動,後來淡出了,其中一個原因,是有感於自娛與演奏的此消彼長,以至沒有了自娛,純粹為了演奏而辛勞──苦練,這就沒有多少樂趣可言了。很多人卻不以此為苦,他們參與一個樂隊,完全就是為了演出,有演出才出席。樂隊也就千方百計要籌組演出,以維繫成員、維持生存。這距離藝術的本源越來越遠了。
昨晚的講座介紹了潮州人士在港的音樂活動,還請了一個潮僑音樂社團的朱 先生現身說法,和其他嘉賓一起「夾band」,玩潮州音樂等。「潮州音樂」,在香港是個偈後語,所指是「自己顧自己」,這是對潮州音樂聲響的形聲描述。這調侃之語卻是多少道出潮州音樂的一個特點,就是與人無爭、自得其樂。
據說,潮州鄉間到處設有「閒間」,即供鄉人閒暇玩音樂消遣的地方。這習俗帶到了香港和海外,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潮州人工餘走到一起玩音樂自娛。與「自己顧自己」相反,這成了凝聚潮州人的起點和催化劑,很多潮僑團體是從「自己顧自己」開始的,又進而孕育了很多潮籍猛人。
我非潮人,從沒有接觸過這些活動,聽到這些介紹,才猛然醒覺香港其實不乏民間音樂。其餘,還有江南絲竹、京劇票友等音樂活動。日前曾聽一位朋友說,一次到殯儀館出席一位潮籍人士的喪禮,聽到非常出色的潮州音樂演奏,竟至不願離席,坐聽整晚。這該屬於潮州音樂中的公德音樂吧?
自娛可說是中國文化的特色之一,很多藝術品類都重自娛,有文人色彩的尤其是這樣、譬如文人畫、書法、古琴、文章、詩詞等。
「自娛」重在「自」字,但又不狹隘的只指一人,可以是志趣相投的同好。晉陶淵明的《五柳 先生傳》說:「常著文章以自娛,頗示己志。」寫文章不是要發表的,更不是為了稿費。至於文人畫,也重在自我抒發志趣,有別於民間畫工、宮庭畫師的畫,是中國畫最重要的傳統之一。
聽了講座,很有得益。最後還多了個大得着,是壓軸節目,由八十六歲的「梅姨」吳詠梅唱南音《嘆五更》。「梅姨」真是港澳一個不可多得「寶貝」,中氣雖已稍欠,但韻味之濃、聲腔之多采,令人擊節。「梅姨」的演唱與言笑,正是樂在其中的最佳範例。
**
舊文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