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8日 星期四

客途秋恨,南音內外

香港還有多少人喜歡聽廣東南音?這問題自然難以有肯定答案,可以肯定的是不會太多了,而且喜歡的人一定都較年長。偶爾會有南音演出,能吸引到一些愛好者捧場。這些場合,都可以印證以上所說的。昨晚,太空館演講廳有個關於南音的講座,下班後跑去聽了,情況亦一樣。約可坐百餘人的演講廳沒坐滿,但氣氛很好,特別是南音唱起來之後。

這是何耿明主持的「樂中其中」系列講座的第一講,題目是《客途秋恨》,接着還有三講,分別是《因風寄情》、《大雅之堂》、《樂在其中》。何耿明每講都會隨主題邀請適當的嘉賓到台上對談。從昨晚所見,這樣的對談很輕鬆,有助拓闊視野,有時還能擦出火花來。

昨晚的講題,加上邀請的嘉賓,讓我以為這一講主要是講南音。聽完了,回來再細看宣傳單張上的簡介,才發覺這是我的錯覺。《客途秋恨》不錯是廣東南音的名曲,「涼風有信……」的起句縈繞過幾代人的心頭,講座最後也讓年輕的南音歌者梁凱莉唱出了這首名曲。可是,講者其實有借題發揮之意──關鍵詞是「客途」,即香港。

如簡介所說,上世紀不同時期,都有出色的音樂人由國內或從海外移居到香港來。他們在不同的音樂領域,為香港鑄造了輝煌的音樂文化。講者一開始就播放了一首香港人都熟悉的粵語流行曲的片段,是仙杜拉七十年代初借電視連續劇紅極一時的《啼笑因緣》。這就是一個「客途」之作:演唱的仙杜拉來自「寶島」台灣,作曲的顧嘉煇出生於大陸,以二胡伴奏的原來是陳自更新,一位與我有過因緣的音樂家、廣州音專的畢業生。

由此生發開去,是多首「老歌」,如《天涯歌女》、《何日君再來》、《教我如何不想她》等。每首歌都有有趣的背景材料可講,如讓對談的余少華(中大音樂系副教授)盡情發揮,大可以講若干堂課。只是這麼一來,就讓有心來聽南音的聽眾有點掃興了。

幸好,南音在一個半小時講座的最後半小時到題了。何耿明其實為南音做了充分準備,不但請來了杜泳等伴奏,還請來了一老一嫩、一伴一唱兩位南音樂壇好手,吳詠梅和梁凱莉。

吳詠梅「梅姨」被邀請上台,營造出講座的高潮。主持人單刀直入問她多大了,她一句嬌柔似帶羞的「小妹今年八十六」贏來了滿座掌聲笑聲。由此可見這位十三四歲已與當時四大平喉唱家、包括小明星合作獻唱的「傳奇人物」,果然不同凡響。她善唱,但近年專事秦琴拍和。她嫻熟的拍和技巧,讓秦琴這簡單的樂器也不同凡響了。對粵劇曲藝伴奏,她那番愛玩「生曲」、不愛玩「死曲」的見解(不喜歡只能按譜演奏,而喜歡隨着演唱者唱腔變化而演奏),最堪玩味。

最後是兩曲南音的演唱:《客途秋恨》和《癡雲》。演唱的吳凱莉是兩年前才愛上地水南音而隨區鈞祥學藝的,由於有唱粵曲的底子,上手很快,只是味道仍稍欠。唱南音都宜有點滄桑味,這難以強求。梅艷芳那種滄桑加風塵味道,大概只能像她那樣幾歲起在江湖上打滾才能釀就的。

聽了幾人在台上之言才知道,他們之中除了「梅姨」,接觸南音的時光都不長,但都一接觸就愛上了。由此看來,廣東南音在香港命不該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