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8日 星期一

在香港,音樂有不一樣的功能

學音樂有什麼好處?這個話題可說的內容很多,可淺可深,可以狹義地說,也可以廣義地說,甚至可以寫一本書。昨天傍晚去聽了一個講座,題目是「音樂與升學」。這是一個很有香港特色的角度。在任何地方,音樂都可以同「搵食」連繫在一起,但不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同升學連繫在一起的。

這是凱聲音樂教育中心舉辦的「音樂成長系列講座」的第一講,其餘兩講的題目是「音樂與成長」,和「想玩好音樂要幾fit?」。系列講座選取的角度有點特別,與講者的背景有關。

第一講與第三講的講者鄺適,是註冊物理治療師,剛從大學的副教授教席上退下來。他原來在二十年的大學教學生涯中,也參與大量校內校外的教育行政工作,例如剛開始的三三四學制改革(把原來五年中學、兩年預科、三年大學改為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學),他就大量參與其事,很清楚改革的目標,和從大學角度看,要挑選怎麼樣的未來大學生。他的講座,對還在讀中學、準備升讀大學的同學和他們的家長,因此就很有現實意義。

新學制改革是因應社會的需求而產生的,在知識更新與經濟轉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社會要求未來的大學畢業生知識面廣闊、有較強自學能力、善於與人溝通、能獨立解決難題。過去側重知識灌輸、一早就文理殊途的學制,顯然已不適應時代需求。據說,以後的中學畢業成績表,除了各科目成績外,還有「其他學習經驗」和參與校內校外活動的紀錄及成果,並有一篇學生自述(英文一千字、中文一千六百字),這都着重表現學生的個性和書本學習以外的才能。大學挑選學生,也不單只看學科成績,而要看其他學習經驗,並會通過面試了解學生參與學科以外活動的獨特體驗,又要求學生有一篇三百字的自我簡介。由此可以看到,只懂讀書,在未來的競爭中要吃虧。

在香港,「其他學習經驗」中,音樂是為重要範疇。這使我想起一位退休教師朋友的經驗。

這位朋友原來是香港一家中學名校的音樂教師,懂多門中西樂器。他工作很投入,很受學生歡迎。學生喜歡他,並不是因為他能教懂他們哪一門樂器,而是他積極而善於組識學生進行音樂活動,讓他們以各種組合進行各種形式和規模的音樂練習,包括「夾band」(流行音樂樂隊)。這使學校的音樂活動很活躍,他也因而曾經當選香港十大傑出教師。

可想而知,他不能事必躬親地參與所有音樂小組活動。他必須善於發揮學生的才能,讓學生當不同層次的小領袖,由師兄、師姊帶師弟、師妹,不但在音樂技能上帶,而且在紀律、在活動的推行上帶。這訓練了同學們在學科學習上不能學到的組織、行政才能。

朋友曾帶點自豪地給我講過一個小故事:

一名畢業多年的學生有一次回校見到他,聚舊中語多感激。其中最讓他高興的一番話是:我在幾年中學裡學到最有用的東西,不是課本的知識,而是在你帶領下組織音樂活動中培養出來的辦事能力,這對我現在工作大有幫助──大意如此。據我的理解,這些能力包括主持會議、與人溝通、排難解紛、指揮行動、推行計劃……等等。

我想,以上講座能讓朋友和他的學生現身說法,一定很有說服力。

在講座最後的預告中知道,第三講會對更多人有實用價值。鄺適存指出一個有趣的事實:在運動員背後,有很龐大的支援隊伍,有醫生、物理治療師、心理治療師等等;可是在音樂家背後你找不到這支隊伍。例如整個香港演藝學院,就只有一名物理治療師,且主要是為舞蹈學生服務的。可是音樂家也有各種因為長期以固定姿勢「勞動」而形成的身體毛病。他會在第三講中針對這些問題去講。他還說,有關知識是不玩音樂的人也應知道的。講座八月二十七日在香港文化中心行樓四樓會議室二號(AC2)舉行,門票75元。有興趣,也可上這個網站看看:http://www.melosmusic-edu.com/index.ph

第二講的時間和地點:八月二十一日晚上六時三十分,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