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德允女士 |
這是何耿明的「樂在其中」系列講座的第三講,「大雅之堂」。請來的嘉賓,是香港古琴演奏會上常見到演出的劉楚華、蘇思棣、謝俊仁,都是香港前輩傑出琴人──蔡德允 女士──的弟子。
蔡德允是一位頗有傳奇色彩的女性,二零零七年才以103歲高夀謝世。早年從上海移居到香港,卻在這個小島上開始了海角琴心的人生新一頁。三名弟子之中,劉楚華應是大師姐,跟隨蔡 老師學琴時,老師已近七十歲。而學琴最晚的是謝俊仁,他說,由於他聽不懂老師的上海話,而老師又聽不懂廣東話,所以上課時有一半對話是以英語進行的。可見蔡德允當年曾是上海灘的時髦女性。她是既新又舊的人,提倡:「科學要新,道德要舊。」
由於家學淵源,蔡德允在書法等文化方面都有修養,彈琴於她不是職業,嚴格來說,她是個業餘琴家,而這正好繼承了文化琴人的傳統,也有人說她是隐逸琴人。這使她在傳學授藝上,嚴於挑選,弟子不多,正式授琴學生有四十多人,都是有才學之士。她的琴學亦得以流傳到日本、歐洲、美洲。
古琴在香港這海角的傳播,得益於香港的政治環境。獨處一偶之下,香港避免了大陸的動盪,古琴即使奄奄一息,仍能得一脈而萌發新機。
從歷史上看,古琴從來就不是大眾的樂器,也不可能是大眾的樂器。它一直是文人的玩意,是文人與自我對話、與自然對話的媒介,不會像其他樂器一樣出現在民間節慶活動中,與社會大眾對話、同樂。
可是近年來,古琴有點熱,學琴的人多了。謝俊仁是三人中收學生最多的,有教無類。他證實向他學琴的年輕人的確多了,只是以前的學生會一學就學下去,而現在很多學了半年就不見蹤影了;但無論如何學琴的人比以前多。
劉楚華更引述朋友之言說,現在北京有「四大俗」,包括崑曲、古琴、普洱、佛學。網上的北京「四大俗」有其他說法,如「喝茶喝普洱,彈琴彈古琴,手機用蘋果,畫室當會所」;又如「學琴學古琴,開店開會館,學佛修密宗,喝茶喝普洱」。不管怎麼說,古琴是其一,竟在北京熱到俗了。
這對古琴藝術是喜是憂?我看不必憂。古琴從來多流派,就當這是個新流派好了。自從古琴從書房登上舞台後,就有了文人琴、藝人琴之分,現在何妨多一個俗人琴?
所有藝術都可雅可俗,繪畫、書法、電影、唱歌、舞蹈……莫不如是,古琴也不例外。多些人認識古琴,總是好事;俗不礙雅、雅不嫌俗就好了。
所有藝術都可雅可俗,繪畫、書法、電影、唱歌、舞蹈……莫不如是,古琴也不例外。多些人認識古琴,總是好事;俗不礙雅、雅不嫌俗就好了。
不知蕭先生有沒有讀過/看過譚少薇關於古琴商業化的文章﹖天地圖書出了08年於中大的古琴學術論壇投稿的論文﹐以劉楚華名義出書。我所說的是書中最後的一篇。
回覆刪除嗯﹐書本詳細如下﹕
劉楚華編。﹐天地圖書﹐2010/9香港。ISBN978-988-219-332-1.
哎呀﹐加了書名號竟然令書名不見了﹕琴學論集﹕古琴傳承與人文生態
回覆刪除謝謝提示。日前在講座上也知道有這本書,正想找來細讀。
回覆刪除琴下了凡,就世俗化, 廿一世紀什麼都商業化啦! 古琴自2003年世遺化,2008京奧向世界舞台化, 唐古琴也由03年幾百萬一床,2008年後拍到上億元...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