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七十年代起在香港生活過的人,誰都知道顧嘉煇,不管你是貧是富,懂不懂廣東話,是喜歡流行音樂還是喜歡古典音樂。說顧嘉煇是那時以來香港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並不為過。他的音樂創作集中在粵語流行曲,據說創作了一千二百餘首之多。他移民加拿大十幾年了,不再全力做音樂創作,但一些膾炙人口的作品,至今仍然公開演出、播放。最新的演出,是香港舞蹈團的「金曲蛻變顧嘉煇」。這個名字不知所云,尤其是「蛻變」不明所指。
去觀看了演出,才知道其中果然有蛻變,只是蛻變的不是金曲,也不是顧嘉煇,而是顧嘉煇的金曲映襯下三十幾年來的香港。編者其實是要借金曲,回顧香港人在這幾十年間的掙扎,不僅在香港這激烈變化環境下的掙扎,還有在家、國夾縫中求生存的掙扎。這未必是顧嘉煇金曲的原有旨意,但這些金曲的確是那個動蕩時代的見證。
顧嘉煇的金曲產生於六七十年代之交,直至九七回歸之前。這正是香港從經濟到政治以至文化都大幅波動的時代。經濟上,香港從轉口港變成製造業重鎮,再轉型為金融中心;政治上,香港人從不理政治到要面對九七問題,再到回歸祖國;文化上,港式流行文化,席捲香港,以至衝擊全球華人世界。
顧嘉煇的金曲可說是港式流行文化的標誌物,即使不知道香港何在的人──包括「鬼佬」──都知道港式粵語歌曲與香港電影。
從這個角度看,以顧嘉煇的金曲融合香港這段歷史進行舞台創作,是富有意義的。難得的是,創作者的視野不限於香港這蕞薾小島。事實上,這階段的歷史不過是中國大歷史的一個縮影。
在表演中的主角是尋夢而來的,但難捨鄉情親情,而且在《萬水千山總是情》的的音樂下,讓家鄉的父母也跳上一場。編者把舞為苦中作樂,有不失希望的詼諧幽默。「心迴」一場進一步闡釋了香港人的文化情懷,獨舞的女舞者,與穿上民族色彩舞衣、手執紅絲帶的女群舞者若即若離。這場舞盡量利了舞台的深度,加上燈光和輕煙配合,讓群舞表演忽隐忽現,到最後隐沒有在頂光照射的舞台最深處,與在前台孑然的獨舞者對照,效果最惹人遐想。
但若論最動人心弦,是流浪者(劉迎宏飾)的獨舞。他抱着七十年代的「先進科技產品」卡式錄音機踽踽獨行至舞台中央,開機,趟下,慵懶地蹺起腳打拍子。播出的是葉麗儀唱的《上海灘》,流浪者隨着音樂的激揚舞動起來。忽然,壞機了,樂聲嘎然而止,流浪者也靜止了,整個舞台戲劇性地停頓下來。流浪者抱起錄音機,一輪拍打,最後失望地把錄音機重重放下。音樂卻遽然重新響起──是葉麗儀富穿透力的嗓音在全曲最高音處唱出的一句:「愛你恨你,問君知否?!……」驚心動魄!
這是全劇最精采的一幕。很可惜的是,這一幕之後沒有一個可以讓觀眾鼓掌的「位」。當觀眾還未回過神來,尾聲華衣美服的群舞已開始了。
沒能及時給「流浪者」熱烈的掌聲,最我最大的遺憾。謝幕的鼓掌,不一樣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