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7日 星期二

竹升,竹筒,竹管


美國那邊一位二十幾歲的親戚忽然來了電話,說要到香港來。她人不在美國,而是在上海。他們美國這一代,出來做事不久,沒有家庭負擔,有空就到處旅行、遊歷。大學讓他們認識了各地的同學,到各地遊玩就更方便了。

這名ABC(美國土生華人)在家庭教育下,廣東話說得還可以,在大學還學過普通話,但要應用中文,就不行。她最近受到點小挫折說不定與此有關。她在一家跨國公司工作,公司不久前有個到東莞工作的職位空缺,她申請,卻失敗了,敗給了一名資歷比她低的對手。

我不清楚她的對手有什麼比她優勝,但我相信,如果她有較好的中文根基,競爭力一定強得多。

三年前到美國走了一下,接觸了一些這一輩的年輕人後強烈感覺到,他們不知道自己天生的優勢所在,更加沒有好好去利用。天生優勢就是他們的華裔身份。

美國號稱是民族大熔爐,但實質上仍是個薩克遜民族主導的社會,白人在各個領域都佔主導地位。這個社會儘管說反對種族歧視,種族歧視的潛規仍然頑固存在,有所謂玻璃天花板。這天花板你看不到,卻是限制着非薩克遜族裔的人向上流動。奧巴馬當選總統也改變不了這事實──他半白半黑,偏被視為黑人是很好的說明。

可是在對華關係上,作為華裔就有優勢,只是這得看作為華裔的人能不能把握。若空有華裔面孔,而缺乏相應內涵,無法在一個需要與中國做生意、打交道的機構發揮別人起不了的作用,優勢就停留在表面了。

華人圈子過去有個流行的說法,是把ABC稱為「竹升仔」、「竹升妹」,意思是像竹竿一樣,華洋兩頭不通。這情況如今有些改變,「竹升」變成「竹筒」了,就是一頭通,一頭不通。對洋一頭,由於華人子弟都能取得較佳學歷,通,大體上已不成問題。對華這頭過去只指家鄉,現在指的則是整個中國,多數仍然不通。如兩頭皆通,成了「竹管」,是大機構的搶手人才。

不過,華人面孔也有吃虧的一面,這情況不出在美國,而出在中國。在很多中國人眼中,洋人就該有洋面孔,華人面孔的洋人矮了一截。我聽過一名到上海教英語的ABC投訴說,他因為沒有洋面孔而受到學生冷落。

除了ABC之外,我也看到好些華裔的優勢、才幹在彼邦浪費了、埋沒了。很多人移民,是由於在原居地找不到發展機會,屈屈不得志。確有不少人出國後能有較好成就,但一般而言,只能在社會福利的照顧下,得到安穩生活而已,而所有人生壯志、抱負都消磨了,本來可以利用的個人閱歷資源,也浪費了。

從大陸出去的人,似乎常囿於「好馬不吃回頭草」觀念,以致以前積累的學歷、經驗、關係被閒置。如果把觀念變為打「回馬槍」,做法可能就不一樣了。「雖有智慧,不如乘勢」。不能乘勢,若干年後發覺大勢如潮而過,而自己只作了個觀潮人,能不遺憾?
**
舊文參閱: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com/2008/07/blog-post_22.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