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3日 星期二

以MI輔導成癮青少年的苦心

在屯門面對着越來越來毒癮青少年的年輕醫生看到這裡日前的文章,給我一個回應說,他幫助這些青少年時採用的方法,準確來說該是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簡稱MI,還給我傳來一些資料。

這其實是一種輔導技巧,而不是治療方法,是美國上世紀八十年代輔導酗酒者開始使用的,後來再擴大到用來輔導其他成癮患者。這些人都不同程度上無法控制個人行為,對某種藥物、毒品成癮,以致健康受損。他們未必不知道行為有問題,但就是不由自主,要尋求輔導。

過去,社會對這些人傾向以醫療方法處理,或者以強制性方法對待,即使是精神、心理輔導,也是居高臨下地進行。

MI是一種心理輔導方法,不同之處在於強調以病人為中心,以半指導的方式進行,靠病人自己確立動機去克服面對的困難。

台灣似乎較早引入這種輔導方法,香港也跟着台灣,把MI稱為「動機式晤談法」。所謂晤談,是指醫生與病人的談話。我以為,改稱為「動機啟發晤談法」會讓人容易明白一些。

它的要義是醫生要降低身段,平等對待病人,以諒解態度耐心了解病人的困境,然後在尊重病人的意向下啟發病人找到內在動機,彼此合作去解決問題。

在這精神下,要切戒好為人師,就是不要這也不是那也不是地去矯正病人的行為,這只會招來抗拒情緒,製造對立。要細心聆聽,了解病人的動機,了解病人擔心什麼,想達到什麼目的,為什麼猶豫不決等等,切記要去改變的是病人自己。一般的診治中,病人希望得到醫生的答案;但在精神、行為治療中,答案其實在病人自己身上。最後是給病人注入希望。幫助病人自己找出癥結,看到自己可以怎樣改變命運。

既然名為晤談法,晤談的技巧很重要,被列為複雜的輔導技巧,包括怎樣去聆聽,誘導病人坦開心胸,說出自己不知何去何從的種種想法。這包括兩個階段,第一是幫助病人尋找和建立動機的階段,這是最着重聆聽和誘導技巧的階段,要懂得如何通過病人的說話,去提問、引導、理解、闡釋、歸納,把問題引向深入,引出問題的癥結;第二是幫助病人鞏固動機定出行動目標的階段。

MI被視為「先進」的輔導方法,有值得學習的地方,而它尊重病人、細心聆聽的精神也是可以應用到其他待人處世方面去的。這與儒家思想提倡的與人為善、和衷共濟、和而不同、成人之美很相通。做事情能夠多從對方角度着想,多點諒解、包容,總比較容易解決問題。事事戟指指責,只會製造對立,把方推到死角去,結果與解決問題的初衷背道而馳。

我一邊看這些資料,一邊在腦海中閃出那些糊里糊塗沉迷於各種各樣成癮事物之中的青少年的影像,以及給他們作輔導的影像。社會對他們真個呵護備至,即使明知他們錯了,仍然不敢嚴責重罰,唯恐他們承受不了,給他們帶來創傷。可是這樣的苦心,他們什麼時候才能知道,又能懂得多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