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書是上星期到求實書店買來的,兩本雜誌是家裡人昨天買到的。
幾個月前到求實書店辦了個會員證,可以八折買書。一算,買內地書比到深圳買還便宜一點。如果遇上正想買的,就不必等到上深圳才買了。那天上到這家樓上鋪,果然就遇上兩本正想買的書,一本是《世界是彎的》,另一本是《沒有我們的世界》,兩本都是翻譯書。
金融海嘯去年下半年剛爆發時,也曾在這樣介紹過《世界是彎的》這本書。那時只是據美國的網上資料來介紹的,未看到這本書。想不到中文版這麼快便出來了。作者David Smick還專門為中文版寫了序,一看日期,是二零九年五月寫的。序言裡提到,歐美消費者正在進入一個節省開支的長周期,原因是大家的身家都「縮水」了。以美國為例,家庭財富損失了约14萬億美元,差不多相當於美國一年的國民生產總值,美國人於是要「勒緊褲帶過緊日子」了。美國人的生活方式是不是說變就變,還要等著瞧。如果華爾街的經營態度不變,而又仍然有大量海外資金流入,美國人可能不久之後又會故態復萌。
《沒有我們的世界》(The World without Us)中的「我們」是指人類。不久前,電視上放映過據這本書拍攝的紀綠片,用科技手法展示人類在這個地球上消失之後地球的逐漸變化。我總以為,環保人士發出的「拯救地球」口號是大錯特錯的,它倒是很好的反映了人類的自大,以為人類是地球的主人,可以主宰地球的命運。其實是,面臨危機的不是地球,而是人類;人類要拯救的是自己,而不是地球。沒有了人類,地球照樣存在,而且情況會更好,其他的物種會重新展現生機。
這正是《沒有我們的世界》這本書要發出的訊息。
很巧,看過電視紀錄片後,立即就在北京國家圖書館的網頁發現,可以全文閱讀這本書的中譯本(http://wenjin.nlc.gov.cn/2008/jj.jsp?bookid=2000127_48&flagtime=2008-08-14%2000:00:00)。而現在,這本書已到手了。
還有一本書是余功保的《中國當代太極拳精要》,是當代太極名家對太極拳的論述匯編。本來想據朋友的介紹找余功保與各派太極名家對談的幾本書,找不到之餘卻找到這書。
兩本雜誌也是很想看的,就是《O2》(氧氣生活)月刊。這是內地一本很精緻的雜誌,從內容到編排都力求不落俗套,設計上雅緻簡淡,內容則細到精深,而且文字很講究。由於不是隨便可以買到,只能見到就買。它不是新聞雜誌,過了期也沒有所謂。雖然如此,仍可以讀到報紙上讀不到的一些新聞,例如二月號一篇《在對待漢字方面,日本人理性認真,實用主義。韓國顯得魯莽、小家子氣,並自討苦吃》(題目真夠長)的報道就極具可讀性。
這樣一本雜誌能夠不斷辦下去,是規模效應的好例子。這該是小眾趣味的雜誌,香港的文化人即使辦得出來,也撐不了多少期,而在內地,市場夠大,就不成問題了。
如果踫巧見到它,而又發覺合你口味,不要錯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