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應邀去一家保險公司的演講會就當晚的演講練習做「語音文法檢討」,看到一個頻為熱鬧的場面。一個看來平常用作訓練保險從業員、可以坐上百多人的的課堂,坐上了七八成人。出席者個個衣冠楚楚,「專業人土」扮相,我相對之下就顯得「寒傖」了。
這個演講會是國際性的Toastmaster 演講會在香港的幾十個分會之一,是我見過的幾個分會的活動中最熱鬧的一個,到來參加的,自然都是這家保險公司的保險經紀。可以想像,他們都是為了給自己增值而來的,就是要改進自己的口才,提高在眾人面前說話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
如今的學校,從中學到大學,都很着重學生溝通能力的培訓,即所謂communication skill;大機構招聘,也着重應徵者的溝通能力,會為此安排特定的面試。不過要真的提高這方面的能力,不是一蹴可就的事,除了課堂上的培訓,還得有充分的、長時間的實際磨練,而個性也是重要因素。有些人就是內向,不喜歡說話,更不喜歡面向公眾說話,你就很難有很高的要求。有些人則是天生有說話才能,自小就「多口水」,腦瓜子反應快,任何時候都可以口若懸河的說他一個半個小時。我曾現場見識過一些娛樂圈「金牌司儀」的功夫,那真叫人佩服,那種一開口就能控制全場的說話能力,注定了他們吃這行飯。
一般人決無法達到他們那種水平,但卻是可以讓自己把想說的話表達得清晰一些,可以與人作更有效率的溝通。
Toastmaster演講會有一套讓參加者循序漸進的訓練,但我發覺提供這些着重技巧的訓練是次要的,主要是讓參加者有機會面對眾人演講,由六七分鐘到十分鐘,讓參加者由開始時的緊張冒汗,到經過練習,可以從容自若地站到台上說話。
但是,不管你的口才多麼出色,不管你懂得怎樣盡量利用舞台空間,利用道具、聲線、手勢、眼神接觸等等,你不一定可以說出一篇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演說,因為最終的決定因素是演說的內容。這是任何演講訓練都無法做到的──功夫在詩外。
《The Penguin Book of Twentieth-Century Speeches》一書匯集了約一百七十篇對歷史有重大影響的精采演講詞,他的編者、《泰晤士報》助理總編輯Brian MacArthur指出,演講的成功,無疑是遣詞用字、聲音語言與身體語言的綜合成果,但是不少現場看似成效卓著的演講,一旦印成冰冷的文字時,卻是不堪一讀的,沒有存之久遠的價值。他在編輯這本書時,放棄了不少這樣的演講辭。
自然,內容再好,沒法好好演繹,也是枉然。必須兩方面結合,雙得益彰,才能產生好的演講。美國前總統列根被尊為The great communicator(偉大的溝通者),就是因為他的演員、播音員出身使他比其他政客更善於在講台上表演之故,那些來自槍手的講稿,不過他的演出台辭、劇本。
我去做「語音文法檢討」,只能做一些技術上的工作,但也忍不住在內容上說上幾句。有位講者推薦《世界是平的》一書,到我說話時,我從書包裡扒出《世界是彎的》來向大家說,世界又從平的變成彎的了,引來愕然哄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