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日 星期一

「環保二胡」的利與弊

聽「胡琴新一族」音樂會,有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穫,是第一次聽到用香港中樂團改良的「環保二胡」的獨奏,比較真切的聽到這種用塑料薄膜取代蟒皮的二胡的功能。

我的感覺是音量大了,音色差了。

之前,也聽試拉過這種二胡的前輩音樂家有這樣的意見。這次第一次聽到兩位二胡高手在獨奏中試用,覺得果然是這樣。

那天晚上獨奏的四位音樂家中,段愷愷與張重雪使用傳統二胡,溫金龍與高韶青使用改良二胡。很巧,用傳統二胡的來自內地,是女的;用改良二胡的分別來自台灣和加拿大,是男的。

聽台上的介紹,溫與高這次來港一接觸這種改良二胡就喜愛上了,而且都急不及待的就在音樂會上試奏。兩人都對二胡的音量、特別是高把位的音量擴大非常高興。

傳統二胡有個致命傷,就是高把位音量小,而且音色乾澀,用力稍大,音即破,讓人有無能為力的無奈。改良二胡高低把位之間的音量平衡無疑是改善了很多。這在高韶青與他的小組的演奏中表現得很清楚,高韶青在與結他、低音革胡(不是倍大提琴)、敲擊樂器的對答中,沒有因為到了高把話就「失聲」,而且見他在高把位拉得很輕鬆,不必特別用力。

溫金龍使用了電子咪(安裝在二胡琴筒後面),站著演奏,音量更大;在與樂隊的抗衡中,卻仍然經常被樂隊蓋過(這主要是樂隊不夠收斂)。可是一旦使用電子咪,改良二胡的音色就更加不好聽了。

與段、張使用傳統二胡來比較,很明顯感覺到分別來。張重雪沒有用電子咪,二胡拉到高把位而樂隊又演奏時,二胡很難穿越出來。但相對之下,兩人的二胡音色都比較圓潤、柔美。

二胡的音色始終是個制約,使它缺乏穿透性,不能像小提琴那樣容易穿越樂隊的音牆。而這正好反映了香港中樂團一個問題。

香港中樂團多少年來都在朝着交響化的方向發展,樂器改良也是為了統一各聲部的音色、增加音量,改善和聲效果,使樂隊更加交響化。中樂團為此又在樂隊配制上大大加強中低音,並且模仿西洋管弦團,提高弦樂的地位,把高胡增加到十把八把,而彈撥樂組地位就明顯削弱了,被嚴嚴包圍在正中間,無法突破「十面埋伏」。這樣一個越來越重型的樂團,一旦去給二胡這樣的樂器協奏時,就顯得「尾大不掉」,輕盈不下來。

溫金龍演秦《人鬼情未了》主題曲時(Unchained Melody)這表現得最明顯,樂隊的「氣勢磅礡」,實在無法令人細味低迴,而溫金龍也似乎太着意與樂隊一比高低而輕忽了細膩之情的表現了。

對於「環保二胡」,我還有點不滿的是,那片塑料薄膜太難看了,一片慘白。我不否認這可能與看慣了蛇皮的慣性審美有關,但試想,二胡主要以古樸的硬木製成,整個是典雅的深棕色的,忽然在最矚目的地方蒙上一塊白色塑料,不是太扎眼了嗎?

我曾在街上遇到主持這項樂器改良的阮士春,聽他說,這還在試製階段,以後可以改良。我想,不必定要描上蛇皮圖案,但肯定可以在視覺效果上做得好一些。二胡目前都採用的「如意頭」不也是改良而成的嗎?

2 則留言:

  1. 我聽過也拉過環保皮
    他的音色實在很難去形容
    很像一片“異樣穩定的塌了的皮”

    回覆刪除
  2. 名人會使用環保二胡有時候是出自 === 無奈
    因為要 === 增加 "收入"
    說 "文雅" 一點以免 === 得罪人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