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看這個稱為「大型戲曲劇場」的演出,加上提早先到元朗走走,買點用作有機肥的花生麩,花了大半天時間。但很值得的,演出有點出乎意外的吸引人,雖然也覺得未夠滿足。
《寒江釣雪》再演,演員換了很多人。薛覺先仍是李龍,唐雪卿由蘇玉華改為廖安麗,江小妹由胡杏兒改為焦媛,分量有過之而無不及。大概劇本也作了改動,據說是加強了粵劇的分量。但很可惜,我仍然覺得粵劇味道不足,應該更濃烈一些。
整個劇以二戰前後紅遍省港澳的粵劇名伶薛覺先的生平佚事編成,寫這位「命犯桃花」天才伶人周旋在三位女子加上舞台藝術之間的悲歡離合。我不知其中有多少是真多少是假,但以戲劇而論,頗吸引人,令人唏噓。第三段情較平淡,但也有戲劇性。
全劇以薛覺先為中心,他由年輕時的狂傲,到中年面對感情、事業危機,再到晚年(薛其實52歲就去世,時值盛年)的無奈,變化跌宕。但這只是情節上的變化,心理刻劃則沒有足夠安排。與唐雪卿最後一次交鋒,也就是唐離家看醫生以致卒逝前兩人最後的內心剖白,算是最深刻展示薛覺先內心世界的一幕。
相比之下,對唐雪卿的描寫深入得多,與各個對手都有很好的戲可演,尤其是與張德頤(薛最後一個女人)坦開心胸,再回到兩年前從江小妹手中接過薛親生骨肉,再被薛掌摑的一場,讓人可以深入其內心體會她的掙扎。這場戲讓廖安麗可以盡情發揮,廖亦演得投入,聲淚俱下。
全劇看下來,主角似應是唐雪卿,而不是薛覺先。薛、江之情感人,最惹人感慨,可惜無法貫穿全劇,只能「傷心淚,灑不盡前塵影事;心頭個種滋味,唯有自己知」的感慨(薛唱《寒江釣雪》句,南海十三郎詞曲),落得天各一方,是典型的才子佳人悲劇。
全劇兩幕十五場,分場很多。布景主要是一個梯台,和其下的一個門洞;其餘就是推出推入的椅桌沙化。簡約是極簡約,但略嫌不足,應該可以在背幕上多作功夫,以區別上海、廣州、香港的不同時代背景。背幕,只有在薛江重逢時加以利用,閃現滿天繁星;也只有兩三次用台頂裝置增加場景變化。這可能是製作費不足的制約吧?
名為戲曲劇場,「戲曲」的分量卻嫌不足。全劇安排了一闋名為《晚景涼天悼故人》的主題曲,由杜國威作曲填詞,梁漢威撫箏彈唱三次(兩場開幕加終場),但老實說,此曲從曲到詞都不理想,粵曲味不夠,起不到烘托、壓場作用,更不要說令人蕩氣迴腸了。
其餘六曲,三首國語,三首粵曲(《胡不歸》、《寒江釣雪》、《花染狀元紅》);國語唱全本,粵曲都只唱三兩句。粵曲常常一唱就十分八分鐘,要唱足全本是不可能了,也會破壞戲劇節奏,但似乎仍可以有其他辦法解決,例如作為畫外音、配樂處理,這比採用《晚景涼天悼故人》的音樂主題好,也更切合薛覺先的角色。
結尾時,薛個人佔領全台,輕煙在幾柱頂光中飄舞,李龍在觀眾眼前上妝,換上粵劇戲裝,唱出薛卒倒舞台前的最後一曲《花染狀元紅》。此時,劇場氣氛、戲劇張力都極佳。全劇若至此在觀眾屏息、洗耳之下結束(可考慮讓薛步上梯台之頂,餘事以字幕在背幕上或以畫外音交代),會讓觀眾更有餘音繞耳,餘情繫胸的戀戀不捨。現時加上薛遺孀張德頤出場致詞,又接上梁漢威的彈唱,就有點反高潮了。
坐車回到港島,發覺大半車人是港島客。這證明,「酒香不怕巷子深」仍是有道理的。
**
老師有沒有看南海十三郎? 我上星期看了,本星期再看, 為的是謝君豪的演出,老師有看過?
回覆刪除TRACY
只在多年前看過錄像版本,印象很好。這次重新上演,本來也想去看,後來打了退堂鼓,因為想到新光的劇場環境。據舊印象,在新光看戲常常受到四周觀眾不同活動的騷擾。看舊式大戲也還罷了,看話劇就可能很惹人生氣。今天看到,只餘幾天演期,恐怕看不了。你一看再看,應該演得很好吧?那我就錯過了。
刪除我是先看錄像版本,隨即一口氣搜集有關十三郎的書本。這次重演,我是有想到新光的劇場環境。因為我沒有到過新光看戲, 但可以想像會受到不同的騷擾。
回覆刪除不過, 十多年前沒有看過現場演出,今次不想錯過,
他們演得很好, 但個人認為謝君可能年紀大了,閱歷多了,沒有了當年那一份輕狂自在,現在演的是一個穩重的十三郎.(有部份劇情刪減了)
而且新光的劇場環境,沒有了看話劇的文化氣氛……………. 但新光還是要大家支持的.
老師, 請你發表一下有關十三郎的心得吧
多謝你瞧得起在下,不過連話劇都沒有看,實在無心得可言也。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