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打什麼時候開始,電視台一下子湧現了一個又一個講飲講食的節目,有本港的有外來的。有時候,你拿着遙控器按來按去,都跳不出食經的大口。本港的節目固然多,但這些似乎不能滿足觀眾以及電視台的需要,於是要有大量外面的製作,加上本港食家帶隊到海外、內地大吃四方的節目。
電腦網絡也不甘寂寞,以食為主題的本港網站多不勝數。誰有興趣,都可以上去寫個食評。要到哪一區吃點什麼,現在很方便,上網查找一下,就可以知道有什麼好吃的,還可以參考不知是什麼人寫下的評語。
為什麼一下子吃出這個風氣來?我有點茫然。
「民以食為天」,廣東人尤其愛吃。有道:地上有腳的除了桌椅,天上會飛的除了飛機,廣東人都可以吃出花樣來。香港人繼承廣東的傳統,加上大江南北、東西國際美食薈萃,香港於是被譽為美食天堂。
真的,在香港可以世界通吃,把地球上哪個角落好吃的都找來吃下肚子去。廣東的點心本來就以珠三角的材料炮製,可是現在也「國際化」了。那天看到,中環金融區某家豪華食府推陳出新,「蝦餃」不用鮮蝦,改用俄羅斯的魚子醬。
這其實已不新奇,很多傳統食品不甘於保留原味而趨於奢華,用上各種山珍海錯以至海外奇珍食材,已蔚然成風。
於是,遠至北極、南非(南極好像還沒有)的美食都可以盡羅筵席之上。
有機食品之風吹起來了,你以為這是返樸歸真嗎?一點也不,那可能來自日本、歐洲,以碳足跡計算,絕對不環保。
香港人之「吃得開」,不必到豪華酒樓才感受得到,你只要到大型超市走走就知道。不論乾貨濕貨,舶來、空運到來的,滿目皆是。
這是自由市場經濟、全球化經濟促進市場繁榮的最好體現。
可是我總在嘀咕:不就是吃滿肚皮嘛,有必要吃得那麼講究、吃得那麼具國際視野嗎?
美國人對資源的浪費是惡名昭著的,如果全世界都像美國人一樣揮霍,據說得有三個地球來提供資源。香港人之「吃得開」還未贏得國際罵名,但我敢說,若是全世界都像香港人這麼吃,三個地球都不夠吃。
以香港人的至愛之一的蠔為例,蠔被大量採食之下,已大大影響海洋水質,進而影響到到環環相扣的生態系統。蠔是最佳的海水淨化器,一只蠔每小時可以過濾五公升海水。蠔又是貝殼類生物構成的海礁的主要構成者,從而形成海洋中重要的海洋生物棲息地。
美國自然保育組織( Nature Conservancy)上月底發表一個報告估計,全球過去一百五十年中,估計已有八成半蠔礁死亡,就是說這些蠔礁已沒有足夠蠔去維持成長了。在希臘一個過去盛產蠔的海灣,二零零六年用挖泥機去挖,也只能找到60只蠔!
澳洲的生蠔還夠我們吃幾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