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5日 星期五

「解構」,古老忽然作時興

昨天去聽了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何志華一個名為《古漢語詞彙趣談》的講座,確實很有趣,可惜只能聽半場,三個小時的講座,只聽了一半便得離開了。

何志華可說是一名甘於「寒窗之苦」的現代讀書人,他又是中大的中國古籍研究中心主任。據他介紹,曾經連續八年每日只做古籍點校工作,日夕與古籍一個字一個字的打交道。這樣的「寒窗之苦」其實不過是旁人眼中之苦,對他而言卻是樂,以及大量著述的成就。

這個趣談的材料,應當是他在點教古籍時,結合今人的認識,隨手拈來。好些詞例也從別處看過、聽過,但也有很多未之所聞的。

譬如「無間道」。電影《無間道》上映時,也有不少文章介紹過何謂「無間道」,我當時沒有太用心去了解。這次聽何志華說,才有恍然而悟之感,知道電影其實「改壞名」。他指出,這部講臥底警察痛苦生涯的電影,應當叫《無間地獄》才對。

因為,「無間道」其實是佛家「四道」之一,講的是涅槃之道,是得道之道,即「加行道」、「無間道」、「解脫道」、「勝進道」。「無間道」的正確意思,是指發正智,斷煩惱,不為惑而間隔,所以稱為「無間道」。這與電影中梁朝偉在正邪之間折騰的痛苦大相逕庭。

何志華認為電影應叫做「無間地獄」才對,這是「八熱地獄」之一,梵文稱「阿鼻旨」。凡跌落「無間地獄」者,一劫之間,受苦無間,因而得名。

何志華又提到,很時髦的「解構」一詞其實是很古老的詞彙。

現在經常掛在一些知識分子嘴邊的「解構」(deconstruction),是法國當代哲學家德里達Jacques Derrida (1930-)提出。他在文化中看到結構的不確定性,又從一九六八年的法國「五月風暴」學生運動看到了體制自我解體的可能性,進一步領悟到一切單一的結構、系統的結構的荒謬,就是可觀事物、既存體制,以至自柏拉圖以來的理性思維、形而上思維,都是對人自身的綑縛,於是提出「解構」之說。「解構」於是成為後現代主義分析西方哲學的一柄尖刀,成為是後現代藝術家喜歡使用的一個詞彙,被媒體和種種藝術圈內人濫用。

何志華介紹了古籍中使用「解構」一詞的兩個例子,一是《淮南子.俶真訓》:「孰肯解構人之事,以物煩其性命乎。」另一是《淮南子.人間訓》:「或明禮義,推道體,而不行;或解構妄言而反當,何以明之。」據東漢高誘注:解構,猶合會也。所謂合會,也就是會合。

另據台灣的教育部電子《國語辭典》,解構還有「離間」之義,用例有《後漢書.卷十三.隗囂傳》:「自今以後,手書相聞,勿用傍人解構之言。」

另據《辭源》,「解構」是附會造作之意,語例相同。

《淮南子》一書成書於公元前百多年前,二千多年前的詞彙如今成了最時髦的用語,是很奇妙的事,也值得深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