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5日 星期一

屯門一位年輕醫生面對的青少年

< 被發現在午飯後集體食K仔的上水中二女生


正當梅窩居民群情洶湧反對正生書院遷到梅窩一間空置學校之際,我與屯門一名年輕醫生閑聊起來,他做着與正生書院差不多的工作,面對着一名又一名為戒除毒癮前來驗身的青少年。他說,單靠藥物無法解決問題,他現在採用的是行為療法。

這些青少年都是社工轉介來的,是政府加強對付青少年吸毒之後帶來的轉變之一。他們由學校社工轉介到專門處理青少年吸毒問題的社工,然後再轉介到這位在私人診所工作的青年醫生處進行醫療處理。

根據驗身報告,他們大部分其實沒有問題,就是說毒品的禍害並未嚴重到引起身體機能病變,但也的確有人如政府電視廣告所說的,每15分鐘要去一次廁所;有人在尿液中驗出白血球,表示身體某個器官在發炎。

這些青少年都被發覺有吸食軟性毒品主要是K仔的問題,他們肯承認,而且又肯接受社工的輔導,去驗身,表示有一定意願去戒除毒癮。可是動機有多強烈,意志有多堅定,就因人而異。他們都徘徊在十字路口,今天願意戒毒,明天受到毒品小拆家免費毒品的誘惑,或者受到同輩「好朋友」的慫恿,又或者情緒受到刺激,可能就改變主意了。

這就是為什麼那位青年醫生強調要從行為治療入手。

這個理論強調個人思考,也就是動機,對心理運作的作用。這個動機可以建立起「自我效能」,一個人若有強烈的「自我效能」感,便會相信自己有能力去達到目標。它認為人類行為受到許多環境因素影響,基本上是由環境決定的。

這位青年醫生會花不少時間去了解這些青少年接受戒毒的動機,然後設法強化這個動機,讓他們更加堅決地抗拒毒品的誘惑。

戒毒過程是一個不斷抗拒誘惑的過程,不管藥物的幫助有多強大,戒毒者──尤其是並非進入戒毒所或者正生書院一類機構的戒毒者,都一定要面對這樣的誘惑。意志稍不堅定,動機稍不強烈,就前功盡廢。

這位醫生有時甚至會「拒絕」給予一些青少年援手,決絕地說:你不是真正想戒毒,無謂浪費大家時間,到你真的想戒毒時再來找我吧!

這樣說其實是要去刺激他們建立起動機,逼使他們珍惜機會,思考前途的得失。有時他會在引導下讓他們漸愧、難過得哭起來。

他說到一些很令人痛心的個案。例如有個做「洗頭妹」少女,本來讀書不錯,成績名列前茅,後來在朋輩影響下,吃上K仔,學業荒廢了,離家與男朋友住在一起。她漸漸覺得,不能成世做「洗頭妹」,想再讀書,將來好轉做寫字樓工。這先要戒毒,否則記憶力持續衰退,如何讀書?

她看來動機很堅決,醫生要她一星期不沾毒品再來找他。誰知她回去一與男朋友吵架就吃毒品了,一次又一次。醫生決定與社工介入,給女少搬家,讓她搬回家去與母親同住,離開男朋友。

這是否收效?未可知。每一個個案都是一場鬥爭,一場拔河,不是一個醫生,一個社工可以畢其功的。為了讓一個少年戒毒,社會投入的資源真不小。

這些願意去戒毒的青少年,都有了初步的、模糊的動機,或者是害怕身體機能衰退,或者有愧於父母,或者對前路憂心忡忡。但這些動機就像寫在沙灘上的字跡,如果沒有援手,很難抵擋住潮水的沖擦。他們之吸毒都是胡里胡塗的,大部分人都說吸毒時其實沒有high的感覺,迷迷糊糊倒是會的,覺得頭痛的反而很多。他們都是在互相影響下,而且在一些場所可以輕易得到免費毒品之下吃起來的。他們大都有個共同點:有一個破碎的家庭。

這真令人難過,而再看看梅窩居民的「義憤填膺」和正生書院那些看來只有十三四歲學生的茫然,就更令人難過了。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