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30日 星期六

婚嫁的喜與哀

不久前,一位從加拿大回來的舊友約了我們一伙老朋友吃飯,高興不在話下了。朋友在大家笑語歡聲中,拿出幾疊照片來,原來是女兒的結婚照,朋友要做外父了;接着,給大家派了餅卡。

歲月如梭,也該是下一代有自己的家的時候了。朋友笑說:不明白為什麼現代年輕人為籌備婚禮,要花整整一年的時間。

這似乎已經是通例了,香港、海外的年輕人都是這樣。內地也在「現代化」,看來也是這樣,一些先富起來的,操辦起婚事來之講究,比香港、海外有過之而無不及。

朋友不經意之下又笑說了一句:女兒沒有了。意思自然是,女兒離巢而去,作了別人的妻子、媳婦,有了自己的家,和娘家將疏遠了。

在中國人社會中,女兒總是嫁出去,媳婦則是娶進來。在家庭勞動力是重大生產力的時代,女兒出嫁不是十分值得高興的事,更不要說骨肉分離之苦,還要貼上嫁妝了。傳統家庭不想生育女兒,不只是觀念落後的問題。

在一些地方,女兒是嫁出去還是把女婿「娶」進來,取決於雙方財力對比。如果男方沒有足夠的財力去按起碼的俗例去張羅婚事,而女家又財大氣粗,就可以讓男家入贅。

不論哪一種情況,婚事其實都意味着一方的家庭破碎,因而有傷痛的一面。在一些偏遠地區,人口分布稀疏,女兒一旦嫁出去,就難得重逢。離家之前,雖然也張燈結彩,但仍難掩哀傷。在電視上,多次看到蒙、藏、苗等少數民族的嫁娶前紀錄片。這些少數民族都比較性情坦蕩,那哭哭啼啼的場面,完全不像辦喜事。最印象深刻的是關於雲南中甸(香格里拉)一戶人家的兒子要入贅到女家去的一輯,那真是家破親離的悲慘。

蒙古族婚嫁也多這種場景。蒙族人若仍逐水草而居,在茫茫草原中家無定所,女兒嫁了出去,就如浮萍隨水,下落難測。即使不是,新家也必在草原望不到頭的那端,真的遠在天邊。蒙族愛歌,「送親」因而是經常舒詠的題材,當中,你聽不到絲毫喜慶歡樂,有的只是哀傷、思念、悵惘……。

這裡向大家介紹三首同一題材的樂曲、歌曲。一首器樂演奏的《送親》,有兩個版本,一是中胡演奏的,一是馬頭琴演奏的,各有味道。中胡的一首選自周成龍的《采風集之二》,註明是採集於黑龍江,伴奏大大豐富了樂曲的草原風味,令人低迴。馬頭琴一首來自一個馬頭琴專輯,註明是鄂爾多斯(內蒙自治區河區一個市)民歌。兩曲其實旋律一樣。


送亲 - 黑龙江

°e¿Ëºq -

第二首是《送親歌》,也是蒙族的。這歌有很多歌手的版本,這裡鏈接的是蒙族女歌手烏雲蘇都的蒙語版本,歌詞內容比漢語版本豐富,唱的不是父母對女兒的送別,而是女兒對父母的告別。

烏雲蘇都(蒙語版) http://you.video.sina.com.cn/b/14598880-1396839733.html

還有一首是騰格爾的長調,沒有歌詞,只有發自肺腑的抑郁、悠長嘆詠。

騰格爾 http://you.video.sina.com.cn/b/15894465-1399342094.html

中國社會現代化的一個結果,是大家庭制度的分解。隨着個人權利、自由、穩私等等受到尊重,個人的經濟能力也加強,子女婚後離巢建立所謂核心家庭,是自然不過的事。所以每個婚嫁,無論對男家女家,都是一樣的家庭重組衝擊,兒子女兒都一樣離巢而去。這時,以上幾首樂曲、歌曲相信都一樣會引起共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