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9日 星期五

韓信的知己,香港的蕭何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

昨天隨便翻看梁羽生的《名聯觀止》,讀到山西韓信墓前的一幅對聯:

生死一知己

存亡兩婦人

寥寥十個字,就以韓信本人的故事,概括了他的一生。短短十個字,為中國的對聯藝術放出異彩。「一知己」指的是蕭何,他月下追回失意而去的韓信,把他推薦給劉邦,終使韓信能夠一展所長,助劉邦得了天下。可也正是蕭何給呂后獻計,把韓信置於死地。韓信的生死,都因為蕭何這個知己,於是就有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俗諺。這句話很多人知道,即使不大清楚為什麼會這樣說。

兩婦人,先是漂母,她在韓信最潦倒的時候給他施飯,讓他生存下去;後是呂后,她要了韓信的命。

這樣一個對聯寫在韓信墓前,以最濃縮的筆墨概括了韓信的「生死存亡」,贏得梁羽生「我對此聯,更為欣賞」的評價。

讀之而有所感,是因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俗諺。

最近,由於上海在中央的授意下,大大加快了邁向國際金融中心的步伐,對香港又有新的觸動。很多人有惶惶之感,更加感到香港的優勢進一步被蠶食了。

客觀地去分析,上海擁有很多比香港優越的條件,最明顯的是擁有整個長江流域、以至之外的龐大腹地。這既是人力的腹地,也是資金、人才、土地、原料等等各種生產元素的腹地。上海與這片腹地雖然有不同省市之間行政上的阻隔,但畢竟屬於相同體制,加上有中央的協調,溝通、合作問題好解決。

香港回歸之後,儘管努力發揮「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地緣政治優勢,與視為腹地的廣東珠三角、以至更大的「九加二」地區擴了聯繫,又有中央多方面的大力支持,但可以看到,與內地因為體制上不同而形成的合作阻力相當大。這有時是有形的,可以觸摸得到,有時是無形的,難以觸摸但又分明存在。這使很多事情,即使雙方都有意盡快解決,但就是好事多磨,議而不決。

你看深圳河河套區的發展講了多少年了?港珠澳大橋講了多少年了?真個蹉跎歲月,讓人乾着急。現在,港深廣快線、港深機場鐵路已列為香港十大工程,什麼時候才能成事,仍然難說。

其中,相當大的原因,是香港本身的問題,是香港要為「民主」付出諸事爭拗的沉重代價。

更主要的原因,恐怕是「一國兩制」。

當年,「一國兩制」的大膽設計是為了穩定港人信心、保障香港原有優勢不變而提出來的,贏得舉世叫好。可是事情總是利弊相生的,「兩制」也是兩地加快融合路上巨大的障礙。什麼事情都要過「兩制」這一關,有些事情幾經想方設法後,可以繞過去,例如香港製成品得以享受對等待遇、零關稅進入內地;有些就始終闖不過去,例如港珠澳大橋的一地兩檢。香港要更多利用內地的資金、人才、市場時,每走一步都要花費上海不必花的巨大氣力。

這就使香港始終難以最大限度發揮它的地緣政治優勢,經常像蛋家雞一樣──「見水唔飲得」。

希望「一國兩制」最終不至於成為香港的「蕭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